星期日, 七月 24, 2011

[Geekland]广告 大众媒体 长尾 推介系统

最近看了一部美剧《广告狂人》,挺好看,据称真实的反映了上个世纪60年代的风貌,号称是广告的黄金时代。不过现代广告的怎么起源,特别是为什么有现代广告的产生,以前看到过一个说法,在机器大工业时代之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商品,伴随着这个过程是大批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中产阶级迅速壮大,从而使得这些人有能力能够享受创造出来的这么多的商品。不过就像有些人宣称自己有“选择恐惧症”的那样,商品种类的越来越丰富,传统的那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不再适用,自然而然的就诞生了现代广告业。

而广告自然需要借助于媒体,大众媒体的不好就不说了,但是大众媒体对于社会的趋势的影响自不待言,比如前一段时间的“锋芝离婚”事件,虽然基本上一点不感冒,但是还是发现我前因后果居然都知道,那是因为天天的娱乐头条就是这些,不看不看也看到了。同样的,对于我们消费的方式、种类和各种品牌,大众媒体也发挥着异乎寻常的影响力。

不过这样自然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大工业化生产的物品和大众媒体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作为大众消费品,出于个性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使用东西和别人能够凸现自己的个性,能够和别人不一样。个人一直以为Nokia之所以突然垮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文化就用Nokia”,不再酷了,这是一种“审美疲劳”,当iphone越来越有街机的趋势之后,我也相信只要一堵墙就可以推到apple的大厦。

对这个悖论,在上一次的web2.0浪潮当中,Chris Anderson提出了一个概念,LongTail长尾理论,号称要通过网络提供,比如无限的货架,永远营业,鼓励商家尽可能的利用长尾的部分发掘和提供顾客们不能满足的要求,充分利用比如搜索引擎等新媒体来满足更加多样性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不过由于一个人的注意力,时间精力都有限,当我们在google reader上面添加了无数的rss feed,在豆瓣关注了几百个人和上百个小站,当我们在twitter fo了几百个人,在facebook上面添加了无数的好友,我们发现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是信息量还是太多了,更要命的我们发现大多数依然有漏网之鱼,总有惊喜,总有发现。有人就有江湖啊,江湖上自然藏龙卧虎,大隐隐于世之人,在这个真正的LongTail当中,我们一样迷失。

所以Facebook特别强调相互之间是否认识,因为来自一个共同的圈子(想起来什么,yes,google plus)按道理是有着接近的兴趣爱好的。另一方面,推介系统(recommendation systems)也就应运而生了。

 

推介系统个人印象当中,最早得到大规模应用和称许的应该是amazon,这也是一直以来对这家公司保持着高度的敬意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也和AI由来已久的agent概念有点关系,不过大家都知道,按照某些人的看法,AI这40年来就是笑话一场,最近这几年来随着用户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UGC),基于统计的算法大行其道。

不过对于一般大众消费品,竞争虽然激烈,但是在我个人看来,也许还谈不上是真正的长尾市场,譬如,我们需要穿的衣服只有那么几套,手机也至多只能一年更换一个。但是有一类,大众消费品,比如书籍和音乐,每个人的兴趣显然不同,而现有的推荐系统大部分还是基于文本的,比如tags来向你推荐,书本还好说一点了,毕竟它本身就是基于文本的(当然也有一些本质上的困难,在搜寻知识性的东西还好一点,在比如纯粹是兴趣或者自己都不知道key word的情况下,这也不好办),但是音乐的情况就复杂的多了。比如同一个歌手,你可能喜欢这一首歌,而另一首歌不喜欢,和你关系很亲近的朋友家人喜欢的,你可能也不喜欢。别人没觉得好的,就你一个人觉得好。号称是同一个风格style的,有太多太杂了,最本质的是,听音乐的和文字不一样,个人一直以为文字能表达出来的就不需要music了,对于SE(search engine搜素引擎)而言,现在的技术只是基于文本的,还没有办法对音乐直接search。

当然还有一类,比如新闻,不过news的时效性很强,譬如昨天都关心挪威的屠杀,今天就变成撞车了。这种时效性很强的东西可以通过友邻,关注的人不断转发来实现,这也是现在google plus的含义。music的排行榜的确是个不错的地方,但是应该知道像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的那个唱片工业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想达到超白金的销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现在发现获得和制作music的门槛不断降低,另一方面还在于上面说过的大众消费品需要个性,music恰恰能代表这个个性的需要。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不管是xiami的音乐推荐还是douban的fm似乎都不近如人意,通常还是需要手工click来发现,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点好玩的东西。

在resyschina曾经介绍过的“爱的反义词不是恨”,我想说“喜欢的同义词也不仅仅是喜欢”,譬如,我喜欢Lady Gaga,但是这说明什么呢?她的下一首的确也会听,但是我不想听电音的时候呢?能从也喜欢Lady Gaga的人发现吗?xiami上Gaga的粉丝是62684人,这个显然与我发现music没有帮助。

以前在SE很热门的时候,有一个叫“锚文本”的概念,那么什么是锚文本呢?举个简单的例子,SE首先要分词,然后建立反向索引,但是锚文本的选择很有讲究,比如“Lady Gaga”这个词是一个锚文本,但是“Lady Gaga的叔叔”也是一个锚文本,但是后一个在索引的优先级要更高,会先去search这个索引,然后再search前一个。我个人在发现xiami的music上面也发现了同样也存在类似“锚文本”的东西,比如我发现我很喜欢Inti-Illimani这个乐队,而且是非常喜欢,而这个乐队的fans只有15个,那么这些人喜欢的music应该也可以尝试一下,那么我就去发现,但是不会从这个大虾开始“烫个菊花头会怎样”,因为她喜欢的有166个之多,相反,我会从从“dustwall”这个小虾开始,因为他喜欢的只有23个艺人。

而类似这样的LongTail市场也还有很多,简单的可以归结为“创意产业”,也就是说你都不知道你怎么描述你需要什么,比如说小家具,长远的看,个性化是趋势,也许有一点我们的每件衣服都回到定制的时代。

个人一直以为硅晶文明虽然不必和碳晶文明的形式完全一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企图像google那样号称indexing the internet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该是到了-1而不光是+1的时候了

星期二, 七月 19, 2011

[吐槽]行为学 拍婆子 现实志向

很久以前,枫哥就推荐我看一部美剧《Lie to me》,虽然没有看,但是从此也知道了Body Language成为了一门显学。

奥地利有个号称是研究动物行为学的开山鼻祖劳伦斯,最近由进化论,对动物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准备接下来去读,但是问题在于劳伦斯这么久远的书,有看的必要和时间吗?(不过,还是要说人家有文化啊,所罗门王的指环)

以前看过旅德艺术家王小慧的一个访谈节目,很有风情的一个人,号称在德国她就去上过一门课,专门教什么的呢?aha,就是这一次的主题了,调情。

但是前面为什么扯那么多bagua呢?这一切都和这本书《调情的艺术》有关,这本书说是德国人所写,但是德奥是一家吗,另外书中频繁出现维也纳,所以我也怀疑这本书的作者原本是奥地利人,aha,多有渊源啊,多bagua啊。

今天下午在和小莫力荐这本书的时候,没想到被小莫bs了,小莫说他两年前就力荐过了,可以一来两年前是我人生当中非常快乐的一段时光,二来,瞧瞧这书的名字_调情_的艺术(请参照上面的photo),对我这种向以学术男自居的人而言,如果说改成诸如“行为学把妹指南”,说不定早就出来卖鹅了。所以还是有必要稍稍做点释义,或者说正名的工作。

Flirting这个词在中文当中其实没有合适的对应词汇,wikipedia上面的前两段如下:

Flirting is a playful, romantic or sexual overture by one person to another subtly indicating an interest in a deep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other person, and can involve verb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body language. Body language can include flicking the hair, eye contact, brief touching, open stances, proximity etc. Verbal communication of interest can include the vocal tone, such as pace, volume, intonation. Challenges (teasing, questions, qualifying, feigned disinterest) serve to increase tension, test intention and congruity.

Flirting usually involves speaking and behaving in a way that suggests a mildly greater intimacy than the ac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es would justify, though within the rules of social etiquette, which generally disapproves of a direct expression of sexual interest. This may be accomplished by communicating a sense of playfulness or irony. Double entendres, with one meaning more formally appropriate and another more suggestive, may be used.

调情、勾搭似乎太三俗,打情骂俏又似乎有点太长了,玩暧昧有那么点意思,缺少了原意当中最重要的游戏性,或者相互接触的意思,而且现在这个词也有点俗烂的意思(玩的不够好吧,成了把玩,而不是玩耍)。不过不要紧,按照据书中说法( p116),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一种花的名字,后来在古法语中专指宫廷里面的谄媚。1890年在英语世界才成为一个动词和名词,而在1950年代德语世界才出现了这个概念(很遗憾,词源部分的考证在wikipedia的Etymology一节并没不对应的上)。那么中文世界需要多久?

《调情的艺术》这本书之所以好就好在它从各个方面,特别是从操作层面向我们解说展示的在人际交往当中的各种信号和相应的处理,从外貌讲起,到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再到目光,微笑,声音,言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做了细致入微的讲解,德国人就是严谨啊,相比较而言,把妹达人这本书显得就是有点哗众取宠和炫耀了了,而上次推荐的关于爱和性的一切,则完全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是啊,道理谁都知道,可以要怎么做呢?这本书就不一样了,不仅从心理学,还从语言,最重要的是从行为学角度给出了最好的分析和指导,例如第三章(p115)开始就给出的那个案例分析,尼玛简直就是侦探小说啊,有木有,亲。

相比之下,比如前两天我在douban上看到的这篇日记,重点不在于其内容,而是被所谓的勾搭doumail雷到了:

这里是各种低阶、高阶的完全无爱意之表现:低阶: 1、勾搭时:我器大活好、你爱穿丝袜吗、你内裤什么颜色、美女交流性生活技巧吗、求勾搭、你MM好大啊,可以*你吗,诸如此类…

高阶: 1、勾搭时:要照片、被拒绝时攻击对方、在不恰当的时候发短信打电话(比如半夜),诸如此类…

尼玛,这哪是勾搭,这是田园大鼠好不好。

上次看了Dawkins的《上帝的迷思》之后,个人更加坚定了对于宗教的态度,顺带着也bs了一下哲学,更重要的是从中领会到了要坚持一种“世俗主义”态度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一种现实主义的生活态度,而中国在这方面绝对是大行家,儒家的思想尽在于此,“活下去”的哲学[1]。所以要bs的不光是宗教哲学,还应该包括艺术信仰道德,而走向世俗主义的第一步显然是和世界,和其他人有更多更深入的接触,从这个意义上,调情的艺术给了我个人更多地启迪。上次说到“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其实原本的意思就在于比如办公室恋情,打情骂俏,让接触的每一个人都能欢欣愉悦,不一定在于更深的交流,于人于己,各不相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当然是教主同学了(小莫你suck了),可以说是老少咸宜,男女通杀,谈笑间就文武双全,进退有据了,功力那是不一般呐。相比于那些只知道在电脑前码字的宅男腐女们而言,你能体会/理解那每一个顾盼之间的意思吗?

下面是一些个人感慨,不喜欢请无视。就宅男情况而言,最困难的事似乎根本不能解读别人的信号,不管是言语还是肢体,所以最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完全无视别人的信号,这样一来,又让自身根本不能/敢/愿意对别人发出任何信号,成了一个负反馈循环。所以,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0分就是101分,这显然是不符和现实世界的,从书里可以看得很明显,即使有良好的第一印象,仍然需要后面的一系列的步骤,相互接触和互动,才能自然而然。

当然更好的是,就像上面的说的,每一个人,有些人的神奇魅力在于他们就是一块酵母,能够让周围的人,哪怕是最平常,最无趣的人都刹那间神采飞扬,魅力四射起来。真的,explorer,完完全全的游戏了就,人际交往。

最后一个问题,现在的网络世界显然是一种不好的趋势,因为在网络上勾搭起来要容易太多了,最重要的你根本不必考虑互动,最多只是短消息一样的来来回回几个回合而已。而且都是强迫别人接受。太没意思了。难怪退化的如此厉害。而且完全不是一种“世俗主义”的态度。

说了如何如何好,还是放一个的downloadlink出来吧: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9560284.html?from=isnom

英文名叫:Desire at flirting : the play with the instant

注:

[1]最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提到美国的开国之父们都是世俗主义态度的信仰者,虽然我早就知道杰弗逊是万灵有神论者,但是对于整个群体的实用主义还是第一次了解。

星期六, 七月 09, 2011

[知道疯子]身体密码,性激素、love

作为一名彻底蜕变为宅男生活的loser,最近我尝试起了锻炼厨艺(特么地不过是胡乱地炒几个菜,还累得跟孙子一样),不过俗话说“就怕宅男有学习”,我同时还学会了在做饭的同时欣赏TV,这不,今天就在itv的纪实节目里面看到了身体密码(Body in numbers),强烈推荐一下[1]。

你知道,当你看书的时候的最有乐趣的事情就是发现正在看的或者学习的东西,可以和你以前看到的东西印证起来,aha,原来我没有错。比如说,不记得在那个地方看到说据称在12岁之前我们是没有性方面的意识的,虽然从那时起就努力的回忆,不幸的是,就是我们常常受到记忆的愚弄那样,作为一个灵性很差的人,或者说心理暗示不是强烈的人,我什么都想不起来。但是,今天就很高兴的知道了这个说法的来源,在身体密码的10~50岁这一集(第三集)当中,介绍了男孩和女孩子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起始于身体内的三种激素,女人所具有的黄酮体雌激素,男人只有一种雄性激素,也叫睾酮激素,而产生的时间差不多就在13~14岁。好吧,我终于不需要依赖自己的记忆就可以大胆的四处宣称了(虽然小mo坚称从小见到女性就有特别的好感)。

更有趣的事情在于片子中只是介绍了性激素所引发的奇妙结果,而我早就在神奇的分子这本书当中了解到了激素的更多细节了,随便强烈推荐一下,绝对是一本极好的自我医疗保健书,比神马马大夫靠谱多了。不过从上次我看书的时候就有个疑惑,为什么说女人需要两种主要的性激素,而男人只需要一种,作为一名女权主义的同情者,或者爱好bagua的人士,当然也可以是像小mo的那样的天然爱好者,可以很容易的宣称“女人天生就比男人高级”,或者诸如“女人才是水做的”,但是作为一名自私的Gene的信奉者,就需要努力的思考一下,很自然地又想起了植物的Gene个数远远大于人类的gene个数的那个bagua,因为植物不能自由移动,它们不得不和各式各样的环境,病毒等等打交道,这彻底地激发了它们的进化潜能,当然比这更疯狂的是病毒。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性别战争理论[2]很清楚的告诉我们的是,虽然不像教主常说的“朕麾下亿万精兵”那样夸张[3],但是,就像片子中介绍的那样,仍然有大约200个可以到达,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这显然也是极其不对称的,所以女性需要更复杂的,更强悍的武器来装备自己。就像贝克demon说的“女性是极其狡猾的动物”“这种狡猾她们自己甚至都意识不到”,还记得上次介绍的贝克demon的一个解释吗? 如果你的女性经期忽然变得飘忽不定,比如从24~38天不等,这说明她很有可能已经决定要离开你了。当时贝克只说女性可以控制自己的排卵,当我知道黄酮体和雌激素的细节之后,这一切变得,也许一个英文单词vivid,忽然无比的生动起来,卵泡阶段大约10~14天,此阶段卵子成熟,黄体阶段14天,排卵之后到下一次经期(细节请google)。要知道,相比于200个对手而言,它只是一个,最多两个(异卵双胞胎的情况了)。所以她必须要控制自己能什么时候排卵。就是除非是她自己觉得合适的时候。

也许有人会说,你真无聊,知道这些细节有特么神马用处?但是根据亲身经验,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周期中的有几天,虽然还不确定到底是哪个阶段,女孩子会特别容易回应你,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很容易把到手(强悍的理论家啊),女孩子们也不妨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另外还能知会一下到底是哪几天啊。对loser来说,也许最好的建议是如果你约不到,那么其实不是她对你有意见,也许只是她not in her mood.

这几天一直在看道金斯的上帝的迷思(The God Delusion, 上帝骗局或者上帝邪教也许才是更合适的翻译),在论证宗教的起源的时候,试图说明我们人类具有天生的“阴谋论”,也就是寻找“原因”倾向,很意外地,发现道金斯居然引用了海伦·费舍尔的研究成果。神马,这就是那个说化学物质才是love的终极原因的那个人吗,我还写了一篇post介绍的?不错,按照我后来的了解,费舍尔博士说,最恰当的组合有两种,一种是异性相吸,雄性荷尔蒙+雌性荷尔蒙的组合,另一种是同性相吸,探索者+探索者,建设者+建设者的组合。而我本人居然是Director / Explorer,我本以为像我这么bagua的人,Explorer才是主type才是(好吧,我承认我其实挺喜欢0质0的)[4]。

----------------------------------------------------------

在身体密码充斥了各种各样的数字(人家本来就是numbers,干嘛说成密码),还附带着具象化的解释,我确实越看越心灰。因为…

仔细想想,真的已经走了好远好远,从cs入手,到AI,再到认知科学,再到分子生物学,到进化论[5],就不说手指尖上的那2000个触觉传感器(知道乔不死迷恋手指的那个传说么?),关键是就shit-make而言,前卫点就是碳排放量,易懂点就是能量利用率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什么任务,就是也许AI上的改变。

---------------------------------------------------------------------------

[1]虽然英国人、美国人的科普教育都到了这种程度,萨根同学依然哀叹在主流文化界里科学知识的地位,随便卖个bagua,在魔鬼的世界这本书的译者李大光的再版后记中,提到的座谈会里面赫然出现了610办公室副主任,在中国的科普,不管要克服诸如形式上,宣传上等等方面的固有问题,还需要面对政治。

[2]关于性别冲突或者性别战争这个话题,也有一系列的科普片,比如BBC雌雄争霸战

[3]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意识提升的过程,从最开始的欲望的源泉开始了解到,就像身体密码的第三集的名字所暗示的,男女有别,到sperms war,精妙且震撼的描述,我想有时间我会ba一ba这个过程。

[4]上次说的关于love & sex的谬误在费舍尔博士的里面似乎印证了。

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的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表示,接吻可以刺激参与交配与繁殖的三个主要的大脑系统(性欲,浪漫爱情和长期依恋)中的任何一个:“性欲激励你寻找一系列的伙伴;浪漫爱情则激励你将你的交配能源一次只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依恋感则激励你保持伴侣关系到足够长的时间,男女双方可以一起陪孩子度过婴儿期,。”

更多费舍尔带来的bauga 1 2 3

[5]对个人而言,方法论似乎是永远是要想知道事情为什么是这样,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了解这个东西的来源,思想史,历史,所以一路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