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se is better这篇文章真是越看越有趣,这篇文章前面后面还讲了一些lisp的细节,不过最重要的是提出了WIB的思想,事实上,jwz就把这一小节单独抽出来,作为一篇essay:The rise of "Worse is Better"放在自己的site上。看来早在1990年工程界就开始反思80/20法则了。
Unix/c或者worse is better或者New Jersey approach的哲学是简单优于正确,差一点(损有余)刚好。所以作者才说c是汇编,简单,把复杂性留给了UI,而unix/c就是computer viruses,比right thing能够迅速流行。
不过我觉得要看到lisp的原来的设计目的是AI,在AI上面差不多几乎是致命的缺陷,想想看,一个人说话,比如英语,你只听懂了80%的单词,最终会明白多少呢?几乎是一头雾水。这也放映了业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似乎到现在还有观点认为AI是进展最让人感到失望的领域之一。一些最有聪明才智的人才作出的一些最天才的尝试基本都失败了(可以参见这本书),比如麦卡锡大佬,费根鲍姆老大的故事。但是这些努力现在看来也不是没用,反而现在随着web2.0,长尾,个人化,推介系统的流行,以及multi-core等等,又逐渐被人们再发现,又流行了起来。
在这之后,才出现了linux,oss和internet也逐渐流行,然后一切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可见*nux系统和c,乃至c++,java这一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也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套用一句话来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因为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lisp社区有着一样好的hacker,同时也不是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lisp的编译技术比C差,效率低。那么决定的因素是什么呢?是背后的哲学,是分别以mit为代表和UCBerkerlay代表的不同思想,不敢妄评,不过mit似乎更学术化一点,UCBerklay要工程化一点,在iWoz里面也能感觉到在60、70年代UCBerklay还不是特别好的学校。而worse is better在大教堂和市集里被认为是linux哲学的先驱。
历史真是非常有趣,感觉是有几股暗流,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