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一月 09, 2013

[认知]心智的构建 贝叶斯学派 信息处理机 复杂

大神Chirs Firth的这本Making up the mind, 心智的构建——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如果用为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大约可以表达为:生物统一性vs文化多样性(可惜Firth没有明显的提出来,而我又早在迪昂那里看到了),虽然douban上的评介很高,不过个人以为这本书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前半部华彩无比,后半部却有点相形见绌(当然还是大师级的水准),通常这样有两种解释,第一作者其实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第二这样说难以令人信服(后半部特别有趣的,故意卖萌的脚注要少很多)。

好吧,首先说生物统一性,还是扯点哲学吧,唯心vs唯物的问题,毫无疑问,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脑中帝国,中土世界。大部分情况下(中观世界),和现实世界差异不大,不过设计到不同尺度的,或者比如抽象概念,也就是真实世界上没有的,中观世界里很难观察到的,比如love,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个说法了。换言之,唯心有唯心的道理,唯物有唯物的道理。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是一元论者还是二元论呢?通常科学家们的观点是,既然脑中世界是由brain,这个纯粹的物质器官构建的,那么还是勉强归结于一元论,而且最重要的,大脑这个纯物质器官能够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也就是方法论了(包括纯粹精神活动,也就是文化哲学等等了),虽然在个人看来,方法论的统一不能掩盖结果的真实差异。这方面Chirs Firth处理的很好,同时正如他自己表示的那样,有坚实的科学实验基础。

不过在设计到主观如何认识客观的,正如书名暗示的那样,处理的方法不能让人满意。大体可说,这本书遵循的思路依然是现在流行的,不管认知也好,AI也好,或者说大约自上世纪90年开始的,一统江湖的贝叶斯学派。简单的理解是,把大脑当作一个信息处理机器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chine,如果想预测未来,那么最可靠方法还是根据已经发生的情况。但是正如Steven Pinker尖锐地指出,这样的一个模型是有问题的。[1][2]

为什么有问题呢?虽然Firth在书中给出了很多精巧的实验设计,向我们表明了预测在认知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个人也不否认预测的确有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凭借贝叶斯一个building block就试图理解人脑的功能,个人还是不太认可。的确,我也承认记忆/神经元表征/经验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经验(先天+后天),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当然还是要强调一下,记忆是决定性的基础,非此无以理解贝叶斯,非此无法理解自我

正如混沌现象的开拓者,洛伦茨在天气预报(同样是预测)的实验中向我们展示的那样,初始状态的小小改变,都有可能引发差异及其巨大的后果,蝴蝶效应。更不要提人脑对于现实世界的表征其实是一种非常近似的表征了(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神经元嘞)(Pinker的那个判断让我困惑了好久,终于算是有点明白了)。

那么,更有希望的方向是什么呢?自然是混沌,自然是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on,要理解这个模型,首先需要知道,大脑的偏侧化,也就是分布式处理,由多个并行的,功能独立的处理中心,还有一个是时序,同步要求(好吧,其实我真真不知道我在讲什么Orz)。

不过显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比如认知神经科学的,可以说是开山立派的宗师,Michael Gazzaniga 刚刚发表这篇追述自己学术历程的文章,其中的关键词,split brain裂脑症,self-cueing自提示,自指,dynamial systems动力系统。

裂脑,独立并行的处理中心;自指,自洽,递归分形涌现;动态,同步时序;毫无疑问,未来20年的认知科学,在新一代的研究者们充分理解complexsity复杂系统的方法论之后,将会统治性的研究方法和巨大的革命。

而我个人,以非常期盼以蚂蚁为代表的,使用化学信号通讯的简单交流方式的群体,和以智人为代表,以复杂无限的语言交流系统的两种看似毫不相同的生态方式,能够最终统一融合

注:

[1]虽然Pinker在这片对话中明确的指出:

我的疑虑不是针对丹的信息加工论。很多认知科学家都开始怀疑任何一个心理现象的信息加工模型是否有能力解释这个心理现象。诺姆•乔姆斯基很久以前在认知理论中区分了描述充分性和解释充分性(在语言理论中,指解释语言如何获得的能力)。与此相似的,大卫•马尔(David Marr)将从计算理论中抽离出算法:描述系统旨在解决的问题本质(比如在视错觉中,遮蔽重构3D图像的一般问题)和算法如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如利用物理反射原理)。如果没有这些外部限制,将会有五花八门的方法画出流程图,而且也没有标准对其优劣做出评判。

但是Pinker在自己的著作How the mind works依然是构建在三点假设之上的:计算,进化,偏侧化,可参见http://www2.lse.ac.uk/CPNSS/projects/darwin/publications/evolutionist/pinker.aspx

也许是因为书的年代比较早,而Pinker的观点已经有所修正??

[2]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图灵的忠实信徒David Marr,也是一个传奇一样的大神,35岁就因为白血病去世。不过Marr提出的三个层次得到广泛的认可,最终导致了信息处理模型的泛滥。

  • computational level: what does the system do (e.g.: what problems does it solve or overcome) and, equally importantly, why does it do these things
  • algorithmic/representational level: how does the system do what it does, specifically, what representations does it use and what processes does it employ to build and manipulate the representations
  • physical level: how is the system physically realized (in the case of biological vision, what neural structures and neuronal activities implement the visual system)

星期三, 四月 04, 2012

[吐槽]The beatiful new world

World 1:

由于智人族群活动的对于资源贪得无厌的索取,导致生态压力越来越大,终于造成了其他物种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也就是第五次物种大灭绝时代。

另一方面,正如很多人担心的那样“Y染色体会不会消失(wikipedia知乎),在XY的军备竞赛当中,Y终于败下阵来,智人变成有性和无性繁殖交替的族群,只是在需要应对激烈的生存环境或者寄生虫的选择压力下,智人才营有性繁殖,演变成膜翅目一样的标准的单倍双倍体性别决定系统

在此基础之上,社会中个体的欲望和需求将被集体主义替代,除了必备的生活资源之外,而口舌之欲将会消失,只会致力于族群的成功而努力奉献,个体的活动明确,相互间的交互也趋于简单,文明将毫不意外的消失。

不过,族群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和谐,化石燃料的需求将大幅度减少,不用再担心人口爆炸,个体的死亡将不会有任何达尔文意义上的损失,在群体中数量过多的时候,大批个体会由于资源的匮乏而死去。

因为由于之前物种灭绝的过程之中许多生态龛位空余出来,智人获得了一个快速的辐射演化的机遇,通过形态上的改变和环境的隔离,从而占据更多的生态龛位,比如说森林和海洋,而智人作为族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虽然这些智人的后裔不单单只能用分类学上一个种属来概括,并且也现实是生殖隔离,而是信息的载体,gene的确是极大的成功。

------------------------------------------------------------------------------------

World 2:

未来,经济昌盛,文明繁荣,科技进步。伴随着个体希望获得更大自由度的要求,技术的进步,比如体外生殖,基因技术,智人种族在繁衍后代的选择上面获得了极大的,前所未有的自由度。

差不多同时一种适应性的行为也产生了,也许是基因改良技术的运用,又或者是选择压力导致的突变,一些个体获得即使不经过pregant的过程也产生了对后代的养育行为,比如哺乳,照顾,牺牲自己的时间利益等等。,这种适应所对应的gene突破阈值之后,就变成不可阻挡的潮流了,这种事适应性也就越来越广的流传开来。

逐渐的,这两种趋势融合了起来,原因不明,很可能是因为最先采用技术的人群是更有资源,从而导致了第二种趋势的市场要求,另外要求个体自由平等的潮流引领人士,也身体力行第二种方式,在此过程之中,智人心理因素方面的巨大变化,最终智人族群变成了无生殖关系利他的族群。

随之而来的,在智人的行为方面,特别是在,比如择偶方面,女人不再关注于男人获取资源的现实和潜力,男人不再追求美貌和繁殖潜力。终于,在摒弃了智力体能美貌等等先天的因素之后,人人平等第一次在历史上成为现实。

在个体之间sexual  selection的力量的消解之后,政治,性权力也就显得多余起来,相比较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对于更多生存资源的获取似乎也无必要,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的发展跟趋于实用性,阴谋诡计不再有市场,幻想似乎无伤大雅,但是也不再让人如此热衷。

智人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被重新塑造了,体格方面的阿尔法猿承担起了族群中的保护和进攻族群的任务,头脑上的阿尔法猿则更多的倾向于发展具体的自然科学技术,能够改善,主动改善族群的生态环境,带领社会向前发展。处于两极之间的绝大多数人除了负责族群的正常运转之外,似乎也很有可能成为生物能源的重要来源。

在能源这个制约因素消失以后,智人作为族群获得空前的发展潜力,科技获得了极大突破,智人通过改良自身基因,以及无与伦比的niche construction的能力,几乎开辟了每一个生态龛位,开始移民地外星球。

在个体不再考虑直系繁衍的问题之后,人们开始接受以碳晶基础的有机体为比如硅晶,金属机械体的替代,最终的结果除了信息,其他都不在重要,出现了完全的权利个体机器人,而且和智人种属是信息意义上的等价体,甚至是没有具体物质性状的信息个体。生命体终于完成了从物质->能量->熵的转换。

Welcome to beatiful new world, 无生殖关系利他的智人族群。

 

[ref]

1. 美丽新世界,A.Huxley,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981589/

2. 未来的性,Robin Baker,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83506/

3. 大灭绝,许靖华,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66429/

4. whig的两篇post:http://headsalon.org/archives/919.htmlhttp://headsalon.org/archives/951.html

5. guokr的介绍文章,http://www.guokr.com/article/89430/

6. http://dongxi.net/b06Fk

星期日, 二月 19, 2012

[无责任bagua]理性乐观 or When Nerds Can’t Save This World Anymore

在weibo上写了一点,把它写完吧,首先把weibo上的转过来,稍微有点改写,添加了一些link
--------------------------------------------------------------
Matt Ridley是我最中意的科学作家,文风华彩渊博,抛出八卦的速度今人叹为观止,二个星期断断继继看完了他的最近著作 #理性乐观派#,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913343/, 总的来说感觉不如以前,考虑到想说的很多,本来准备用G+的,可惜家中墙內世界G+的体验太差,还是用weibo吧,能发几条是几条吧
为什么我对Ridley的新书不是很满意呢?原因在于以前他的书都是八卦之作,主要是介绍其他,很多人的观点,虽然也有私货。而这本#理性乐观派#讲诉的却是Ridley自己的观念,什么呢?也就是Ridley在TED作的演讲,#when ideas have sex#
虽然大体同意Ridley的结论,但是对于其处理手法有诸多不满意之处,特别是他以为智人之所以成为智人,祼猿,the chosen one,归因于劳动分工(在性别分工的基础之上)和交换,让我非常不满意。不过考虑到这其实是一本表达观念之作,所谓"矫弯必过正",这种书必然需要才气纵横。
顺便插播一条吧,表达观念时特别强调是很自然的事情,所谓人倒势不倒,但是个人见过最机智,最出色的依然是两名英国bagua神人,一男一女。男的是妖怪罗宾•贝克,他的两本神书#sperm wars#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80750/和#baby wars#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82581/ 绝对让人瞠目结舌,完全是贝克根据理论自己设想了一些场景(每处省略...),然后给出根据进化生物学理论所作出的解释,其中不乏包含争议极大的诸如“强奸自然史”的片段。
女的是贾德森博士,在其"充满了诡辨的"#贾德森博士给万物万灵的性建议#一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 /1070269/之中,她给出了动物界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相互矛盾的sex behavior,却完全不给解释,只是叫您自己判断,虽然即便以我,进化论学徒的眼光,我也以为我看到了很多,但不幸的是,sex是自然界最大的秘密之一,依然还是叫人很困惑。
好吧,那就再卖一条吧,贝克以极受争议的sperm wars闻名于学界和公众,但是实际上他的确是一名极其出色的研究人员,nerd,代表性的研究却反而不怎么为人所知。根据sex ratio的结果http://en.wikipedia.org/wiki/Sex_ratio,我们知道男女比例在出生时是大致相等的,男性稍微多一点(那是因为男性争强好胜,以至于风险和平均预期寿命要小于女性),大约105:100的样子。
姑且假定sex是必要的,至于why sex,这是个复杂地多的问题,直到目前也没有定论,只能,现在的情况是的确有性繁殖占据主要地位,那么根据上面提到的sex ratio,只要有一个男人,就会有五十个,可问题来了 ,为什么男人是男人,而女人是女人呢?
为什么男人就只能做寄生虫,为什么智人没有像贾博士所描述某些动物那样,有时候是公的,而有的时候是母的呢?或者更精确地说,为什么女性会在养育后代的过程中投入那么大的资源,不仅仅要提供营养丰富的egg,还要忍受十月怀胎,哺育胎儿,照顾幼儿的重任呢。而男性,相反的,只需要提供最基本的遗传物质,23条染色体就足够了呢? 更进一步的,为什么男性的sperm就不能在提供遗传物质的同时,也提供一些营养物质呢,为何是sperm去寻找egg而不是反过来呢(也就是说是男人怀孕),或者两者相互寻觅呢(有时候男人怀孕,有时候女人怀孕)?
好吧,这些不追究不显得奇怪,一追究就显得特别奇怪的问题,正是我们的贝克先生及其合作者在1972年才引入了学术界,并用精妙的数学形式,博奕论证明了在较大的变化范围內,配子的一方会越来越大,小的会越来越小http://en.wikipedia.org/wiki/Anisogamy,虽然在有性繁殖刚刚开始的时候,双方配子的大小应该是一样的(这里忽略了很多细节,并且只是xx/xy这两种性别的,而不是其他性别决定系统的情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顺着wiki的sex页面自己看下去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x)
正是在性别分化的基础之上,才形成了男女行为模式的很多差异,比如进化心理学里面津津乐道的对待性邀请的态度等等,最重要的是让雄性沦落为寄生虫,虽然是雌性摆脱不掉的寄生虫,但是却让雄性落入了竞争激烈的压力之中,压力大到什么程度,不妨用贾博士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吧,在母狮发情期间,公狮要不眠不休两天两夜和母狮ML,平均大约200+次吧,才能让母狮怀孕,尼玛,这让一夜七次郎情何以堪呢。
-------------------------------------------------------------------------------------------------------------------------
好了,回到Matt Ridley的书上来
Ridley的这本理性乐观派依然保持着他的一贯风格,人类学(在oxford,有个更冗长也更有文化的名字:地理与民族志学院),进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经济学,等等出自书籍杂志,乃至私人通讯,政要讲话等等随手引来,批评了种种末世论者,悲观主义者的论调,强调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申明了自己是一个乐观派。但是,在此基础之上,Ridley特别强调了自己的乐观不是盲目的,而是如书名所指出的那样,是有证据的,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给出的审慎的结果。
正如前面提到的,虽然不同意Ridley的基本假设,即智人之所以智人的原因在于劳动分工和交换,准确的说,这两者是演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但是我也承认劳动分工和交换的确是加速器,智人之所以占据了当今世界生态龛位的最高端,我更倾向于Dunbar的提法,同时也是传统的进化论学者们的看法,是出现了读心能力,Theory of mind,再次基础之上,才能够进行劳动分工和交换,然后一切就像Ridley所描述的那样,出现了越来越迅速的发展。
好吧,必须承认,我Ridley的这本书中,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么就先来看看有哪些是发人之所未发,然后再来看看有哪些不足吧。
1)第一个,类似于社保的做法,也就是缴纳养老保险金,老了再领取退休金,是不是一场“庞氏骗局”呢?也许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点疑虑,但是 Ridley巧妙的指出在灵长类社会当中,这是一种很natural way,在幼年需要别人照顾,联系技能,成熟以后,就可以创造可以远远超出自己需要的物质,到一定年纪之后,这种能力逐渐下降,甚至需要别人的照顾。但是仅仅是中间那一段年富力强的时候就足以照顾“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了。
2) 第二点,也许你还会认为像美国那样,发行国债,由子子孙孙来还债,这个算不算骗局? Ridley严厉地驳斥了经济学上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的这个说法,实际上,在扣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之后,我们比210年前1800年人均收入增加了9倍,比60年前的1950年也差不多增加了3倍,到2100年,哪怕是最保守的估计,我们的子孙后代们依然比我们富裕4倍,最多的可能是18倍,所以说我们的后代比我们那是有钱的多。而直观的感受显然也能证明,据说解放以前哪怕是地主家也不是能天天都吃上肉的,而现在,我们却尽量避免摄取更多地肉食。

3)那么,这种违反直接的“边际递增效应”是怎么来的呢?问的好,Ridley以为就是在劳动分工和交换的基础之上,由技术进步,(注意,不是科技,而只是技术,以Ridley的观点来可,科学可算是技术的副产品吧)带来的。这种发明创造都需要能源作为基础,这里值得多说两句,地球生态圈的能源基本上都来自太阳这个巨大的核聚变体所产生的能量(除了核电),就像我从E.O.Wilson那里就知道的那样,地球上的食物链上的每一级都只能利用上一级转化的能量的10%,智人首先发展了农业,直接获取了植物转化的太阳能;其次发展了畜牧业,扩大了对太阳能的使用;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人们发现了化石燃料fossil fuel,就像陈志武所阐述的金融的作用在于跨域地理的限制(银行)和时间的现实(股票),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更有效配置。而智人开始使用化石燃料也标志着人们发现植物多少亿年以来转化的能源可以为己所用,当然自工业革命以来这种边际递增效应越来越强。

4)但是,正是这个化石燃料引发了无比的焦虑和悲观主义症候,哈哈,从环保主义发端的60年开始,每十年都是主流悲观主义论调都和这个化石燃料有关,60年代是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化肥不够用了),70年代是资源枯竭,80年代是酸雨,90年代是瘟疫(环境恶化导致的癌症,以及艾滋病等等),现在则是全球变暖,全民努力减排,事实上,再看这一部分,我真是一边看一边笑,大笑,感谢Ridley为我们详细叙述了那些谬误的历史和那些绑着面孔的政要和精英们的腔调,甚至我想到了卡尔·萨根的#魔鬼出没的世界#,以前是上帝和魔鬼捉你去,强迫你交配,到20世纪,摇身一变,成了外星人捉拿你了,天生阴谋论症候群体性癔症啊。而且,显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感受,这个老兄一样也有http://www.douban.com/people/iwalkin/miniblogs

5)那么,化石燃料到底是个什么面目呢?的确,有很多问题,但是通过Ridley的“理性”分析,每一个方面化石燃料都是功大于过,我只能检几条印象深刻的说说了:

i)可再生能源,不管是风能,太阳能还是生物燃料(生物酒精)实际上对于环境的破坏都远远大于化石燃料,理由很简单,每一种都需要土地资源,不管是太阳能电池板还是风力发电都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和送入电网附属设施,不像化石原料是从地下冒出来的,从而挤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

ii)Ridley甚至替DDT正名了,要知道环保主义的源头#寂静的春天#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50407/ 正是源自卡森女士对DDT的严厉抨击开始的。为什么?DDT有阻止疟疾和伤寒这些可怕的传染性疾病的神奇能力,据估算,拯救了大约5亿人的性命,而自60年代以后,由于停用了DDT,使得一些热带国家疟疾死灰复燃。不错,DDT的确应该更谨慎的使用,因为在鸟类的肝脏中会累积,但是在室内环境中小规模的使用基本不会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

iii)癌症和瘟疫,对于癌症,实际的结果是除了由于吸烟而导致的肺癌,其他癌症的发病率都在显著的下降。而瘟疫就更有意思了,不管是禽流感还是猪流感,实际上转到人类身上以后,毒性都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原因是进化生物学的病毒毒力学说,转播的媒介确定了病毒毒力的大小,但凡是需要宿主不停移动以寻找下家的病毒,毒力都不可能太大,虽然在一战期间的大流感,三联有本专门讲这个的书,导致了大约2100w人的死亡,但是那是主要因为在战壕中的转播媒介变成了蚊子,使得即使宿主不能移动病毒依然能够轻易找到下家。

iv)同样,Ridley还讽刺了奥威尔和他的经典乌托邦作品#1984#,不知道在现阶段的中国,这算不算政治不正确啊,这位悲观的预言家认为世界只会成为1940年的苏联

v)很奇怪的是,Ridley坚持认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的地方是印度和中国,特别是中国。这个同样似乎政治不正确,和现在集体唱衰的环境似乎格格不入。我个人稍微考虑了一下,以为Ridley不无道理,就拿现在沸沸扬扬的“吴英案件”,虽然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的那样,处死吴英是一种市场经济的倒退,是一种对产权的不尊重,但是,依我的观察,即便是吴英的死刑能阻止现在民间金融资本的借贷吗?肯定不能,就像Ridley描述的那样,自底向上的秩序的建立是很难阻止的,特别是现在考虑到那么多人都有着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这种趋势潮流几乎无法阻挡。

6)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对化石燃料的担忧和诽谤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暂且不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勘探查明的储量的增加以及可开采和可利用的化石燃料越来越多,就像Ridley的理性乐观态度一样,他以为核能会成为替代能源,但是我要更加乐观一点,随着nerd了解到了光合作用的高效率,比如量子跃迁效应在光合作用中的细节,太阳能可能会更有希望,因为太阳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堆,毕竟虽然人类利用了可利用的太阳能资源的22%,但是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实际上只有万分之一被地球生态圈所利用,而整个太阳能更是只有22亿分之一辐射到了地球。http://www.hudong.com/wiki/%E5%A4%AA%E9%98%B3%E8%83%BD

------------------------------------------------

好了说了那么多同意的话,是时候唱点反调了。

Ridley的“理性乐观”的态度来自于“边际递增”这个假设和理想,在能源带动之下的发明创新,进一步是由于创新而带来的术业专攻,分工和交换,对于能源,我和Ridley一样是个乐观者,甚至我比他还要乐观。但是我对他的when ideas have sex,也就是Ridley认为的,也是我们公认的,发明创造的源头,很有点疑虑。

不错,就是Ridley引用杰弗逊的那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以后,你和我还是各自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个主意idea,我也有一个主意,那么我们交换以后,我们各自就拥有了两个主义”,不错,这是一种典型的边际递增效应。

但是,sex这个最神奇,最秘密的东西就这么简单吗?至少通过生物体的sex的类比,我可以提出下面两点疑虑。

1)第一点,sex不需要学习,DNA中包含的巨大信息量使得nature vs nurture这个话题一直相当口水,虽然环境对生物体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生物体在出生的时候面对恶劣的环境,不友好的世界已经有了精良的武器库了。要不然,怎么说演化最主要的作用是阻妨而不是变异了,随便变异的结果就是让物种失去了稳定的基础(顺便表达一下对方舟子在打假事业上的坚持)。放过来,nerd出生时他的idea几乎是空白,甚至连大脑都还需要快速的发育,nerd需要不停的学习,以前的,现在的,阅读杂志,论文,和其他人交流,虽然在20世纪还可以号称有最后一个通才庞加莱,但是在知识爆炸的如今,不得不承认科技知识已经是复杂的难以想象,而科学家做出成就的时间也越来越大,但是,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虽然我可以一样乐观,科学知识是whig式,人的大脑的可塑性有非常大的余地,但是无论如何,就像摩尔定律终究有一天会到头那样,如果不改进知识的汲取方式的话,也许这种边际效应总会有终结的一天,可是,如今,现在我们的认知科学还不了解我们是如何学习推理的,因此我坚信强AI的必要性和未来。

2)第一点的疑虑虽然有,但是也许不是不能解决的。但是第二点,就更让人不安了,我们知道,物种区分的一个不那么严谨的标准就是交配出生的后代,比如马和驴可以交配不错,但是杂交的骡子就没有生育能力了,也就是说,sex不是随便的发生(

基于sex的复杂性,我不确定这点对不对,但是即便是植物,可以嫁接,但是也不是随意的。)

但是思想就没有这种限制了,可以随意的杂交,当然,这里也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下。

i)比如有人津津乐道的艺术和科学是一体两面,可以借鉴灵感,想想吧,每天有多少东西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爱哲学,爱音乐,爱劳动,爱思考,需要取得心灵的平静,身体的健全,但是,除了nerd,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爱科学,也不爱动手。但是,正如Ridley说的,是科技,准确的说技术才是这种边际递增的源头,但是那些哲学,音乐等等真的有帮助吗?我不知道,反正有些我也很喜欢,但是说真的,以我现在的观点,十个康德也比不上一个牛顿。

ii)思想的杂交由于没有限制,还会产生恐怖的结果,比如在进化论上长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更恶劣的优生学甚至纳粹(当然纳粹本身就是几种恶劣思想杂交的结果),还有些比较无害的,但是基本没用的,比如剑侠,科幻,等等。

即便我们能够假定nerd们能够排除干扰,坚定信仰,但是还是那句话,人的寿命是有限的,真的指望nerd们一次又一次的拯救世界吗?

When nerd can't save this world anymore, 我们要怎样,能怎样呢?我不知道,但是正如Ridley自己说的,“Don't despair, be ambitious”。

---------------------------------------------------------------------

匆匆草就,混乱不堪,因为Ridley实在是太才气纵横了。

星期日, 一月 15, 2012

[知道疯子]社会心理​学 幸福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

公司的L老大,普遍以为还是个哲学家,每年的传统是会给大家布一次道,一次哲学意味很浓的讲座,今年的讲座至少记住了这样一句话:

Curiosity, desire of think[1]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这样的人,但是自06年以来的确对很多东西有过兴趣,譬如社会心理学,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Web2.0的影响,突然有一本书引爆流行成为了理论标杆,同时也明白了要研究畅销品的原因等等,所以也想更深入的了解诸如流行趋势,或者大众癫狂行为等等。书架上还摆着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第八版的大部头,差一点就看完了,终究是没能看下去,不过至少可以说算是学习过。

心理学虽然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但是还是有点不上心的,因为心理学怎么说都还是软科学,不像认知科学,或者心理学的生物基础,比如神经科学,脑科学,生理化学等等。另外个人最喜欢的方法论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这个学科的思想史,否则的话搞不清楚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也是所谓的whig式的方法了。

心理学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斯金纳,他的学说叫行为主义,有所耳闻,但是不了解。不过在我即我脑上面反复提到了60年代的思潮的影响,行为主义认为人是白板slate,只要施加适当的社会控制,就能够改造一个人的行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系列影响很大的运动和后果,比如“女权主义”,认为是男性为了控制女性,而强加给女性一系列的限制,使得女性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没有自由。所以女权主义者高呼反抗的口号,要解放自己。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自由度的提高,女性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和权利。但是现在普遍承认除了身体上的差别,男性和女性在大脑当中也存在差别,也就是思想,行为模式方面的差异的确是有生理学基础的。再比如对待精神病人,由飞跃疯人院可见一般,当时的精神病院真是相当的恐怖,而后现代哲学家福柯也专门写过规训与惩罚来探讨这个思潮的思想史[2]。再比如传统心理学研究里面,认为自闭症等等儿童的心里疾病等等,是由于父母亲,特别是母亲在早期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但是是可以改善的,可以想象,当那些付出了绝大努力的父母发现孩子依然如故之后,他们有多么伤心,因为除了要照顾异与常人的孩子,还需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

考虑到行为主义学派是自1930年代兴起,1960年代达到鼎盛,我很怀疑包括纳粹和社会主义在内的社会改造运动,甚至麦卡锡主义等等,比如很熟悉的口号“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等口号,以及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人人过关等等行为似乎都可以看到行为主义的影子。

好了,啰里啰唆的扯了一堆,其实主要是想说一篇edge[3]上面非常有意思的访谈:Edge对话: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原来社会心理学是对斯金纳的反动:

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对世界的构念影响人自身。你必须进入人们的头脑中,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开玩笑的说,社会心理学就是唯心主义啊。更让人意外的,现在很火的所谓“幸福心理学”或者说“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之间的渊源。积极心理学大约与1990年代兴起,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向传统的心理学研究那样,关注心理上一些负面的比如抑郁,攻击等等,而是应该关注比如快乐幸福等等,从态度开始,到行为改变,再到幸福人生,主要是强调个人内心的力量。

个人第一次意识到心理学家可以帮助普罗大众的是不久以前刚刚看到津巴多的害羞心理学,同时我也相信这才是心理学的关怀,也代表着心理学的未来。因为它关注的不是why,而是how,并且是比如时间管理,害羞等等大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的问题,而不是那些很特别的案例,而且显然通过适当的训练和联系,大多应该可以改善的行为。

但是,另一方面,个人也以为这些幸福心理学稍嫌鼓噪了一点,有点越过界的意思,理由很简单,就像前面提到的,心理学始终有点点软科学的意思,虽然现在的心理学也很讲究实证研究,但是还是基于传统的问卷调查的方式,而不是一种“还原论”的方式,作为一名优雅秩序的信徒,显然对这种处理不是很满意。

这篇访谈里面的几个老大,可以看到Timothy Wilson可能出于自己学科,社会心理学的荣誉感,一方面声称理应获得更多的重视和更广阔的应用,同时也批评了心理学里面另一个现在看起来似乎有一统天下的进化心理学,认为进化心理学是“新精神分析法,宗教”,不幸和另一位老大Steven Pinker(语言本能的作者)PK的结果是完败,甚至在Wilson拉上了幸福心理学的老大Daniel Gilbert撞上快乐的作者),结果依然完败。很有意思的对话,推荐各位自己看看。这里主要讨论一下回到这篇文章的争论主题上来,进化心理学/evolution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但是Wilson其实不必如此介怀,因为谁都知道“现实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是精神病人”,倘若说,譬如他自己举的“自我肯定”的例子,能够帮助更多人更好的生活,这是进化心理学乃至进化心理学无法做到的。不过讽刺的是,Wilson一直说进化论是新精神分析,在个人看来,幸福心理学的最终/最好结果就是担当起精神分析或者说宗教的作用,让人更宁静的生活。

必须承认进化论的确是一个大盒子,什么都可以装,但是怎么装,譬如“水猿假说”或者“社会达尔文主义”都是顶糟糕的装法。这方面个人看过最好的说明和“进化“在”心理学”的适用说明是Robin Dunbar的进化心理学的第一章“我们为何需要进化”和第二章“进化为我们做了什么”。下面就稍微花点时间来看看Dunbar怎么说,看看进化心理学的方法论是什么。

从文章中看,似乎Wilson对进化心理学的诟病或者说主要疑虑无非是“基因决定论”,但是包括Dunbar在内的很多进化心理学家都加以说明了,进化心理学特别强调“为什么why”而不是“如何how”的观点,正是这种“why”的观点才恰恰说明遗传/基因决定论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是“决定论”,那么原因和理由就很简单了,世界就井然有序了。但是演化是发生在世代层面上的,所以要了解“why”,要求采取一种历史的、发展的观点,也就是Dunbar提到的系统发生的观点。这种发展的观点正是其实是一种对行为提出进化上的解释而不是结果,区分这两者解释/结果之间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4]。也就是廷伯根(Niko Tinbergen)[5]提出来研究动物行为的四个为什么原则,“生理的,发育的,演化的,功能的”的后两条“演化的”和“功能的”,需要说明的是功能的原因不一定是完全是因为演化而形成的,适宜度fitness这个概念需要非常的小心,正如文章中引用到的,同样Dunbar也提到了,G.C.Willams在1966年给出的原则非常重要:

将一个生命体内可能的生物变异和物理变异都考虑在内后,某种特质仍然不可能出现,这时才需要用进化论加以假设。

进化心理学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框架,并且似乎能提供一个统一性的视角,但是如果我是Wilson,从个人现在的认识水平,至少可以提出在下面三个方面进化心理学应该注意:

第一点自然是审慎,如达尔文一般的审慎,这方面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文中提到的大神G.C.Williams[6]。只有排除所有其他因素之后,才可以使用适应Adaptivation的解释。

第二点是进化心理学/社会生物学最好还是延续传统的Animal behavior的路子,即所谓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来研究人类行为,比如文中提到的另一位大神R.Trivers,而不要试图一统天下,就像E.O.Wilson所说的“新的综合”那样。这里有一篇很好的blog post,可以看成是一个书单吧。

第三点最为有趣,类似于悖论,在一个理论框架之下得出看似矛盾的协调,比如表观遗传学之于DNA,而对于进化心理学,特别是基因决定论者,前面提到的发展的观点特别有趣,不妨重点说。

譬如Pinker一个有名的假说,语言本能Language Instinct,现在普遍承认的是语言学习有个印刻期,没有看过Pinker的原著,似乎Pinker的意思是说在人类身上存在语言Gene,而黑猩猩等等就没有。所以只有人类才能使用语言。不过Dunbar介绍的假说不否认语言gene,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在婴幼儿时期的脑内神经快速生长的所赋予婴儿高效学习的能力才是能够使用语言的关键,并且给出了神经解剖学上的旁证,维罗莉卡区,掌管语义理解的脑区,在8~12个月的时候会有神经髓鞘的显著过程,而布洛卡区,掌管语法规则的脑区,在大约4岁时候也有一个显著的神经髓鞘化过程,这与我们日常所获得经验显然也是一致的,小孩子很早就明白说话的含义,虽然他还不能说,接着可以慢慢牙牙学语,直到流利的说出话来[7]。而好玩的地方就在于虽然有进化的远因,类似乔姆斯基所说的正规文法,但是同样重要的是语言的环境,来促使大脑的发育和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gene真正类似于Dawkins所说的蛋糕食谱的指导含义。

再有一个明显的悖论是口水无数的homosex的问题,大多数进化论者坚持认为这种资源耗费巨大的行为必定有其适应性,搞出了无数种理由来解释它。不过前不久从我即我脑上面看到了说其实这是发育期间的一个错误,因为男女性别分化,生理上的差别是在怀孕早期,而头脑中的性别差异是在怀孕后半段由胎儿已经形成的性器官和womb中化学浓度的反馈机制促使大脑发育完全,不幸的是,生理上和头脑中性别分化不是同步的,当出现差错了,就会出现比如homosex之类的问题。

好吧,这篇post原本是因为edge上这篇文章,不过既然提到了Dunbar的这本书,特别是其中发展,历史的观点,特别有趣,干脆一并介绍完了。

Dunbar的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Evolutionary Psychology:A Beginner's Guide,中文译本的名字呢是进化心理学,但是译者万美婷女士增加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副标题——从猿到人的心灵演化之路[8]。国内进化生物学的书籍一般都会推荐David Buss的那本大部头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虽然只是大概翻过,但是若论完备详尽,Buss的那本大部头自然完胜。若论目光境界,Dunbar的这本 则深得吾心。虽说是编书,但是编书也是大学问,眼光精到,方法论概念清晰合理,有干货,也有私货,自有内在的逻辑,那么Dunbar以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

Dunbar以为人类的心理结构也是某个特殊环境演变而来的,但是这和人类生理结构一样,同样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化的过程,但是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环境是变幻莫测的,而演化又是如此大时间跨度的事件,所以当时适应的结果未必能适应最新的环境。所以,Dunbar特别强调的,也是贯穿全书的交互式的观点,并且在第二章专门介绍两个假说,来说明人类进化的特殊性。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第一个是进化生物学家David Sloan Wilson和哲学家Elliott Sober提出的多层级选择理论(Mutli-level Selection Theory, MST),这个MST什么意思呢,别急,在此之前,需要说明一个在现在理论生物学界恶名昭著的group selection的理论,在1960年代以前,大部分生物学家自然选择是发生在种群层面,认为个体会为了种群利益采取一些行为,譬如在密度过大的时候,导致资源紧张,竞争激烈,某些个体会采取自杀的行为以保证群体更好的延续。但是经过G.C.Williams诸人的严厉批判,理论界认识到了自然选择其实是发生在个体层面,或者说是gene层面,个体根本就不会管他人的死活,只会赤裸裸的,自私的,拼命的设法让自己和自己的gene延续。

而MST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个群体作为自然选择的对象,这不恰恰就是Williams等人批判的group selection吗?不过MST需要加上一些假设,第一个群体之间是相互竞争的,这样那些相对合作的个体虽然不如完全自私的个体fitness高,但是就群体而言,整体fitness更高。第二个是群体内部有淘汰,或者个体交换的机制,群体内部的成员是动态变化的,以防止群体内部出现完全剥削他人,不做任何贡献的自私鬼,最终导致群体退化为完全自私,不合作的群体。以博弈论的术语来说,就是不给另一方参与博弈的机会。

虽然有生物学家说MST的假设太过复杂和理想,在现实世界不太可能发生,而且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一个附加了太多假设的理论似乎总不是一个好的理论,但是正如Dunbar所说,试图给人类惊人的社会特质做出演化上的解释,MST看起来似乎是非常必要的。

也符合我们日常的经验,人类一直是部落式的生存,而且相互之间的竞争很激烈,战争而不是战斗才是常态,Matt Ridley的美德的起源上也提到了根本不给群体内部人员参与博弈的机会,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还有一个很奇特,社会生物学上也反复提到的,人类对于自己人这个概念非常强烈的现象,哪怕只是很随机的分为两组,一样会很快进入角色,并且不遗余力的为己方叫好,贬低敌手。似乎足球流氓,党派政治等等,当然严重点的还有种族歧视和种族灭绝心里。同样我们对于背叛似乎绝不能原谅,汉奸的恶劣名声就是一个最好的脚注。

上面说的是第一个,第二个贯穿全书的,或者说体现Dunbar的内在逻辑的假说是John Odling-Smee提出的生态位构建理论,Niche Construction Theory,NCT。对长尾理论熟悉的童鞋肯定对Niche这个词不陌生,利基,缝隙,那么NCT是什么意思呢?举个简单例子,蜘蛛织网就是一种NCT行为,个体通过自身的主动行为来改善环境,从而占据新的、有利的生态龛位,减轻,改善自己的选择压力,这就是一种NC行为。

NCT的观点无疑是一种强调交互、动态的、反馈的过程,Dunbar说在人类社会中NC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直立行走-〉手的解放-〉工具制作-〉扩大饮食范围,获得更多蛋白质-〉促进大脑进化-〉工具工艺更加精良-〉…这样一系列正向反馈,使得人类越来越聪明,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最终使得人类如此变得似乎特别。

更好玩的是,Dunbar还特别举出了人类幼儿的发育过程,指出人类儿童同样用继承了这种非凡的NC能力/gene,快速学习的gene。第一步,幼儿通过社会化视觉信息的能力,书中称为联合注意joint attenation的能力(9~14个月),能够追随成人目光,把自己的注意力也集中到相同的物体上,进一步的,婴儿可以获得称为共享联合注意shared joint attenation的能力(14个月大),可以通过目光的来回扫视,以确定自己和成人关注点是否一致,进入引导成人关注自己关注的物体(有baby的筒子们给点反馈啊)。第二步,通过社会参照social reference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妈妈的行为,是鼓励还是反对,据Dunbar说,在儿童碰到不确定的行为或者事物的时候,首先会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母亲(是不是啊??),以确定进一步的行为。第三步,通过模仿学习imitative learning来模仿有意图的行为(18个月),这就拜托了经验的限制,让婴儿获得了飞速增长的知识和信息。第四步,语言能力的获得(参见上面的介绍,大约2岁),以应对这种巨大的信息量[9]。第五步,4岁大的时候,儿童突然拥有了读心能力,参见以前的这篇同样介绍Dunbar的另一本书你需要多少朋友post(link)。最终,人类形成了心智能力Theory of mind。

考虑到人类的社会性,以及利他,特别是互惠利他,人类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面对由社群中其他人组成的社会网络环境,而儿童通过和最重要的人,通常是妈妈,互动最终学会了NC的能力,通过读心能力来理解别人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更好采取应对行为,比如最重要的,相互信任合作,或者识别欺诈和背叛。

所以成为社交达人,不仅是个现实志向,而且毫无疑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更容易的获得成功[10]。毕竟我们身处紧密联系的环境之中,而且正是这种合作,劳动分工才使得我们活的这么滋润。

 

注:

[1]其实还有 Love, desire of sex; Family, desire of relationship …

[2]大概翻过,少不经事的时候,sign,当时完全不了解背景,看了也白看。

[3]http://edge.org/,edge是一个在线俱乐部/沙龙形式的智库,集中了一些顶尖科学家和学者们的对话,类似的另一个是http://bigthink.com,个人以为都比TED层次要高一点。

[4]同样,Dunbar还提到了另外两种同样是解决“why”问题的心理学分支,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不过认知心理学,或者说生物心理学强调的是内在机制,生物学基础。而发展心理学强调的是个体,而不是所谓的系统发生。

[5]1973年Nobel Prize,Richard Dawkins的老师。

[6]可是即便是神如Williams,在他的我们什么生病这本书中对periodic提出了如下的看法,现在似乎有一种观点是强调女性periodic的重要,认为需要小心呵护,维持周期性,不过Williams显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Williams看来,似乎进入工业化之后,正是由于periodic的减少,才导致现在女性,譬如乳腺癌,子宫癌的高发的后果,原因很简单,因为不管是pregnent还是哺乳期间,都是没有periodic的。虽说Williams也只是提出猜测,一笑。

[7]话说没个孩子做参照,还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不过也好,发育心理学还是有很多好玩的东西还没有了解全呢。

[8]书名其实是一本书的内在逻辑的体现,这方面似乎国内做的不够好,甚至有时候会更改书名,其中尤其以计算机书籍方面“什么什么之美”等等最为恶俗。

[9]普遍认为人类对于面孔识别有着特殊的生理基础,譬如面孔失认症。Dunbar没说,但是个人猜想这个:) 符号之所以被人轻易的认可,是因为有眼睛和嘴巴,事实上,似乎眼睛和嘴巴是辨认面孔最重要的元素,几乎我们可以把一切倒三角的物体都想象成face。

[10]以个人而言,虽然不会承认是Social awkard,似乎问题在于与人交流,特别是陌生人交流的时候,不能正确decode message,或者更准确的说,即使在decode message,也不能send a proper message back。所以自然而然地,最好的做法就是冷脸相待,对对方的任何信息都报以冷处理,直到对方发出确定的信号。这算不算读心能力不强呢?

星期日, 十二月 25, 2011

[知道疯子]无责任书评之——我即我脑

以前买书的时候很挑选出版社,比如中华书局,三联等等,那科普书籍呢自然就是科学出版社或者上海科技出版社了,比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开放人文系列,我就收了好几本。不过实话实说,选材基本上没的说,不过翻译质量就参差不齐了,这也是中文图书最让人诟病、老生常谈的话题之一了。从我个人现在的习惯来说,要么是挑选作者,比如Matt Ridley的书,能看到的就都下手了,因为这个作者是有保证的,翻译的不管如何,起码可以看看。还有就是看喜欢的书属于哪一个系列,比如北理工出版社的盗火者译丛,我发现不管是选材还是翻译质量都很不错,基本上感兴趣的就都收了,类似还有哲人石丛书,也收了好几本(不过这套丛书现在有点倾向于科学家传记了)。还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心理学书籍,这个里面虽然很多题材虽然不太感兴趣,但是翻译还是不错的,感兴趣的还是买了好几本。最近买的比较多的一个系列是湛庐文化策划的心视界的书,以前在书店看到的感受就是贵,非常贵,而且题材大多是流行心理学,基本上个人现在不是特别感兴趣,不过在买了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之后呢,觉得这个系列的书还是可以买几本的,因为翻译的还是非常不错的。就这样幸运的发现了我即我脑这本书,也就是这次的主题了。





我即我脑这本书的作者是荷兰的迪克·斯瓦伯(Dick Swaab),荷兰人脑库的创建人,而翻译者是浙大的包爱民教授,是斯瓦伯的博士后,所以翻译质量自然有所保证。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大约是今年读的最有趣的两本书之一了(另一本是Robin Dunbar的你需要多少朋友)。也就个人到目前为止读过最好的两本关于脑科学的科普书籍之一了(另一本是进化的大脑)。bagua甚多,而且既有深度也通俗易懂,看得是非常享受啊。



brain-1



好吧,那么接下来就聊聊我以为我看到了些什么吧。以前看得一些关于认知科学/脑科学的书的时候,因为不同的大脑组成部分对应着不同的功能,很困惑的我的一些名词比如说下丘脑、杏仁核等等名词,基本上只是知道,但是看剖面图的时候还是迷迷糊糊的。我即我脑或者说斯瓦伯清楚地地方在于,每一幅图都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大脑的整体图,中间有一条线,表明是剖面所在的位置,然后旁边是一张大脑的剖面图,这样就非常清楚地对应了。顺带说一下,脑科学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不同的脑区是有不同的功能的,而且很多区域是相互独立的,比如负责语言的有布诺卡区和维罗妮卡区,当不同的脑区由于,比如肿瘤,外部损伤或者由于脑出血引起的脑细胞死亡等等,都会造成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病症,比如面孔失认症,能辨别所有的物体,就是不能识别人脸。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比如一个病例给研究者们巨大的启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好吧,进入正题,首先列个提纲,后面再分别说明:




  • 除了身体上的区别,在大脑中也存在男女性别之分。


  • 大脑中,特别是下丘脑中产生的各式各样的化学递质(激素)对个人的潜意识行为至关重要,甚至是我们自以为的逻辑能力。


  • 大脑具有异乎寻常的构建能力,即使是虚构的,不存在的,没有真正发生的事实。


  • 大脑中的奖赏回路和应激回路对我们的生存的意义。


  • 大脑的早期经验特别是在子宫中的发育情况决定了很多我们以为可以掌控的东西,甚至包含宗教,自由意志等等。



第一点大脑中的性别,我们都知道在gene层面,XX表示女性,而XY表示男性,在受孕大约6周以后,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启动了一系列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促使男性胎儿长出睾丸等等其他男性身体特征。但是斯瓦伯告诉我们,除了在身体上存在男女之分的,大脑也存在着性别之分,而且不幸的是,这两者之间还有可能存在着不同步的现象,其结果就是homesex,异性癖等等。



为什么?大脑中存在着1000亿个神经元细胞,但是人类的gene一共只有2.3w个,所以对于大脑的发育来说,单单依靠gene编码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大脑的发育过程对环境的依赖很大,当男胎儿发育出来睾丸以后,他的睾丸就开始工作了,分泌睾酮激素,当让女胎儿的卵巢也开始工作,雌激素等等。因此胎儿在womb中接受的激素水平很不一样,男胎儿睾酮激素水平较高,而女胎儿较低。当然这一切都是怀孕后半期发生的事情。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化学浓度[1]不是绝对的,由于染色体缺陷或者环境影响等等,有可能导致身体和大脑中的性别不一样(那个无名指有多长的bagua我就不再卖弄了),结果就是hom0sex或者更奇特的异性癖(西班牙的导演阿尔莫多万玩的非常好的主题)。



OMG,这真是颠覆我个人的认知,按照我前一段时间笃信的进化生物学的观点,生物学家普遍不相信homosex这种资源耗费巨大的行为还能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保留下来,他们坚持认为一定存在某种解释,比如按照罗宾·贝克的观点,homo sex只是一种锻炼社交的过程,实际上不存在真正的homosex,他们都是bisex爱好者,而且是疯狂的爱-好者。但是斯瓦伯告诉我们在生理上hom0sex也是可能的,虽然这只是意外而已。



第二点化学递质的作用,早就知道比如多巴胺之于快乐,催产素之于亲密等等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即我脑这本书让我对这些化学递质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认识,特别是第六章下丘脑一节,描述下丘脑的脑垂体分泌的激素对于我们生存的关键性。书中介绍了一个因为脑部肿瘤而切除了下丘脑的病例,在下列功能都出现了问题,不得不由母亲来照顾。包括缺少生长激素,记忆功能和生物钟受损,还有控制睡眠的松果体素,以及调节体温和吃饭,情绪不稳定等等。实际上,包括下丘脑在内的,除了脑干和大脑皮层以外的部分,包括小脑,中脑,丘脑,下丘脑以及边缘系统是我们潜意识的控制中枢,而这种潜意识正是现在流行的很多心理学读本的解释基础。比如Blink乱乱脑等等。



有趣的是这些下意识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意识到的,为什么?因为这和第三点,即大脑的虚构能力很有关系,当我们由于潜意识而发生情绪上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在我们的意识层面却不知道到底为什么?于是我们就会编制各式各样的借口原因来安慰自己,给出合理的理由(阴谋论了其实)。换句话说,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在压力下做出重要的选择,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减肥的第一原则就是少吃多餐,不要让自己因为饥饿而控制不住自己。



好了,再来说第三点,大脑的虚构能力,大脑是由不同模块构成的,而且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功能,其中有很多模块是接受外部世界的输入,比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感觉中枢等等,而其他的一些部分比如联合皮层则是负责处理这些初级输入的部位,但是,这样的组合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外界输入的信息量太大,大脑在整合处理这些信息的时候,不得不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强化,或者弱化某些输入[5],现在流行的很多视觉错觉图就是利用大脑的这种缺陷来愚弄我们的。第二种就更糟糕了,当高级功能模块不能获得足够的外部输入的时候,它们不得不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做出选择决定,其结果就是它们可能会虚构部分输入[2],开始胡编乱造,方正它本来也要这么做,也就是产生了一些幻觉。比如幻肢症患者在别人告诉他挪动一下肢体,他虽然做不到,但是他会说我不想这么做,当然还有更好玩的忽略症。或者那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比如美丽心灵里面的纳什。当然还有做梦[3]。虽然这些胡编乱造在精神患者身上变现的更显著,但是正常人也会常常被这种形式愚弄,最要命的是他们甚至意识不到。所以当我们深信不疑的时候,不妨跳出来,稍微看一下对立的观点,也许是真正合理的。



第四点是奖赏回路和应急回路,书中也许还提到了一些其他的,不过给我印象最深刻就是这两个回路,至于原因,个人以为很简单,奖赏回路意味着sex,而应激回路意味着生存,一个是gene传承,另一个是个体生存,是第一个的基础。奖赏回路是以多巴胺为中心的奖励回路,让我们愉悦,高兴,正如斯瓦伯指出的,大脑对上瘾性物质和行为毫无抵抗能力,而大脑皮层诸多功能之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抑制这种奖赏回路,一天当中差不多有23个小时[4]。上瘾物质的作用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模拟多巴胺对多巴胺受体起作用,另一种是刺激大脑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这也是这些物质,比如香烟,毒品如此危险的原因了。上瘾行为,比如赌博,sex在青少年时期也比较容易失控,因为人的大脑,特别重要的额叶要到25岁左右才会发育成熟。



应激回路则是以肾上腺素,血清素下丘脑中的应激反应轴为中心,womb中营养缺乏似乎可以造成终生应激回路的过度激活,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行为增加等等严重的情况,虽然作者没有明说,但是我很怀疑失眠同样也是大脑应激过度的一种反映,尽量在睡前不要过度兴奋吧。



最后一点,womb对大脑的影响可能是最重要的后天因素,国家地理的In the womb系列记录片是一个很好的直观描述,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大脑中的神经元可塑性很强(原因是gene数量不够),显然影响的时间越早,影响越大,效果也越持久。比如6个月时口音的关键期,6岁是第二语言的关键时期,印刻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啊。宗教影响也是在儿童时期最为重要,以至于有些人以为他有灵性修炼/体验等等。



不过很好玩的是其实这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除了第一点中提到的大脑性别和胎儿自身分泌的激素有关以外,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胎儿的分娩,当胎儿感受到母体不能提供充足的营养的时候,胎儿大脑会分泌催产素,进而通过胎盘进入母亲循环系统,然后母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导致胎儿的分娩,按照斯瓦伯的说法,胎儿是不是顺产,其实标志着胎儿的大脑发育状况,而难产的儿童似乎大多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婴儿包括儿童的大脑始终在快速发育,一直到到25岁左右才会发育成熟,给予丰富适当的刺激,还是问题不大的。



最后,免责声明,我即我脑这本书其实八卦甚多,我总结的几点斯瓦伯都没有明确的说出来,只是我以为我看到的,一切还是以原作者原书为准。



注:



[1]化学浓度的重要性对于发育有着特别的重要性,比如我们熟知的hox基因,其实最终引导身体发育的就是hox基因产生的化学浓度梯度引导的,同样属于同源gene家族的多达十几个,包括大脑发育过程中的hox基因。



[2]不知道多少人有经验,至于我自己经常在刚刚醒过来的时候,会对梦中复杂,超乎常理而又合乎逻辑的精细细节感到吃惊。



[3]书中提到很好玩的一个细节是人在做梦的时候,睡眠时肌肉张力会消失,当由于故障,在睡眠的同时肌肉张力没有消失,结果就是梦游症患者,甚至可以成为murder.



[4]斯瓦伯开玩笑的说,即使这样,现在地球人口依然达到了60亿。


[5]最简单的,比如一个人不能挠自己痒,这是因为小脑的抑制作用。

星期六, 十二月 17, 2011

广告软文:

blog最近写的不多了,原因是“人人都在玩weibo”,欢迎大家互fo啊。
http://weibo.com/u/1721959234
--------------------------------------------------------------------------------
  • 倭黑猩猩whig#我的2011# 其他还可以说说的包括:学会了游泳/有一些不成功(或者说非常失败)的把妹经历/认识到了并努力地改善社交技能(好吧,起码是想要)/... 那么你的2011是怎样的呢?


  • 倭黑猩猩whig#我的2011# 最郁闷的是正如 @以无所住而生其心 大湿批评的,专业方面建树不多,虽然跟着项目组学到了一些linux下的driver开发,不过不管是个人要求,还是横向比较,都差强人意,装了个#gentoo#还用的不多,明年要更多的阅读代码,把git-hub搞起来。


  • 倭黑猩猩whig#我的2011# 电影,发现现在故事片神马的基本上都看不下去了,只能看看纪录片和美剧,#mad man##唐顿庄园#很赞,不过最赞的是BBC的纪录片了,真心觉得英国人有文化啊,当然国家地理有些也不错。


  • 倭黑猩猩whig#我的2011# 音乐,感谢@虾米音乐http://t.cn/Sc0lXw 基本都保留在这里了,民谣和世界音乐听得比较多。


  • 倭黑猩猩whig#我的2011#,明年进化论肯定还会继续阅读下去,因为按照计划http://t.cn/Sc0Oq3,还需要至少1年的时间,不过我已经迫不及待的,虽然豆瓣上写着“打开需慎重”,要打开#认知神经科学#这本书了,比我计划的也许要早一点。

  • 倭黑猩猩whig#我的2011#,其他值得记住的书还有G.C.Williams#谁是造物主#(翻译很差)和#我们为什么生病#,Zimmer的#演化#,Riddley的#美德的起源#,Dunbar的#进化心理学#
  • 倭黑猩猩whig#我的2011# 从豆瓣上http://t.cn/Sc09Aq 可以看到差不多读了30本书,最好的两本书,一本是Dunbar的#你需要多少朋友#,关于进化论的,另一本自然就是#我即我脑#了,拿起来就放不下的那种,类似的还有#黑猩猩的政治#
  • 倭黑猩猩whig#我的2011#几年前,我就以为世界观,人生观不再改变的观点是错误的,起码要有些修修补补,不过今年,愈发不肯定了,因为进化论的学习还没有到头,在年底看到了#我即我脑#这本书,认知科学让我认识到也许进化论不是全对。
  • 倭黑猩猩whig#我的2011#最为惊喜的是发现了进化论,最为高兴的是今年系统的学习了#进化论evolution#,相关的比如地理学,古生物学,动物行为,生态学,乃至认知科学等等都有点涉猎,都非常有意思。
  • 倭黑猩猩whig:mmd,窗外的压路机的声音差强可以比拟汽车人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ta_md的低空俯冲的声音,知道睡不着了,刚巧和大湿 @以无所住而生其心 谈到计划的问题,不如现就#我的2011#做个总结吧。
  • 星期六, 十月 22, 2011

    [无题]The House Carpenter

    The House Carpenter又名The Daemon Lover,乃是一首忧伤黑暗英国民谣,很多人都有演绎的版本。个人第一次听到的是Mick MaAuley的版本。

    其词如下,以行吟诗人的口吻分述男女两人对话,非常值得玩味,略微发挥:

    Well met, well met, my own true love
    Well met, well met, cried she

    男:嗨,你好,我唯一的真爱

    女:(原来)是你啊,她惊奇(而又高兴)的喊道

    {起笔突兀,既是真爱,缘何又是偶遇?女人的惊奇为后面埋下伏笔}
    I've just returned from the salt, salt sea
    And it's all for the love of thee
    I could have married a King's daughter there
    She would have married me
    But I have forsaken my King's daughter there
    It's all for the love of thee

    男:我刚从很咸很咸的海边回来,那都是因为(那刻骨铭心地)爱啊。我本可以和一位国王的女儿共结连理,而她也很愿意嫁给我。但是我已经放弃了这位公主,全都是因为爱啊。

    {男人自述,仍然奇怪,似乎是远走他乡,辛苦不寻常,终于求得富贵功名,但是得到后却又忘却不了,只好返回来寻找失去的东西。短短几句话,只交代了结果,前面的情节是两个深爱对方的人如何这般了呢?是父母之言,还是负气远走,亦或心高气傲?无论如何,终究还是回来了}

    {以上为第一节“起”,突兀有回味}

    Well, if you could have married a King's daughter there
    I'm sure you're the one to blame
    For I am married to a house carpenter
    And I'm sure he's a fine young man
    女:这样啊,如果你可以和公主成亲,我肯定你要骂我了。因为我已经嫁给了一个木匠,并且我很肯定他是一个棒小伙。

    {女人的这段话责备自己,说自己的木匠很好,好比说你人很好,不过…口吻有点曲意求全,继续伏笔}

    Forsake, forsake your house carpenter
    And come away with me
    I'll take you where the green grass grows
    On the shores of sunny Italy

    男:放弃,忘掉你的小木匠吧,请跟我来。我会带你去那绿草如茵,阳光灿烂的意大利的海滩。

    {男人开始引诱,并给出自己的承诺}

    {第二节“承”}

    So up she picked her babies three
    And gave them kisses, one, two, three
    Saying "take good care of your daddy while I'm gone
    And keep him good company."

    歌者:于是她拍了拍她的三个孩子,然后吻了吻他们一下,两下,三下。喃喃说到 “我走以后,照顾好你们的爸爸,和他好好作伴吧”。

    {行吟诗人以第三者口吻叙述情节的发展,没有以女人的角度来回复男人的引诱。有了前面的伏笔,女人的决定也不显得不可理解,虽然仔细想来有点奇怪,特别是还有孩子,对孩子的柔情}

    Well, they were sailin' about two weeks
    I'm sure it was not three
    When the younger of the girls, she came on deck
    Sayin' she wants company

    歌者:于是他们起锚出发了大约两周,肯定不是三周。然后那个年轻的小姑娘来到了甲板上,说她思念伙伴们。

    {为了爱情,真的可以舍弃一切吗?即便如是,也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

    {第三节“转”}
    "Well, are you weepin' for your house and home?
    Or are you weepin' for your babies three?"

    男:那么你是为家庭而哭泣?还未为你的三个孩子哭泣?

    "Well, I'm not weepin' for my house carpenter
    I'm weepin' for my babies three."

    女:我不是为我的木匠哭泣,而是为我三个孩子而流泪。

    {隙罅已生}
    Oh what are those hills yonder, my love
    They look as white as snow
    Those are the hill of heaven, my love
    You and I'll never know

    男:看那远方的山峰,亲爱的,它们看起来就好像雪一样白。哪里就是天堂之山,亲爱的。不过你和我是不太可能了解了。

    {男人开始失望,但是仍有一点柔情。know古英语似乎是??}
    Oh what are those hills yonder, my love
    They look as dark as night
    Those are the hills of hell-fire my love
    Where you and I will unite

    男:看那远方的山峰,亲爱的。它们看起来就好像黑夜一样黑暗,那是地狱之火的山峰啊,亲爱的。在那儿你和我会结为一体。

    {男人终于发现过去了的就不再可能回来,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Oh twice around went the gallant ship
    I'm sure it was not three
    When the ship all of a sudden, it sprung a leak
    And it drifted to the bottom of the sea

    歌者:这艘华丽的船在转了两圈之后,我肯定不是三圈。当这只船在突然之间,漏水了之后,沉入了海底。

    {歌者以第三者讲述结尾,船沉人亡,没说船为什么沉没,风高浪急,殉情,还是男人的沈挚阴狠?}

    {第四节,“合”,黑暗压抑,没有一点希望}

    整篇结构清晰,虽然是黑暗忧伤的故事,但是经过Mick明澈的声音唱来,让人无限惋惜,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虽然事过境迁却相互放心不下,最终只能以毁灭为结局。

    不过为什么还是有行吟诗人传唱四方呢?也许是惋惜两人的深情,警示世人,真心相爱不容易,好好珍惜,不要受其他因素影响。坚定地“向前一步是幸福”吧。

    Nickel Creek的版本,虽然情节大致相似,细节很有不同,演唱的效果也完全两样。

    Well met, well met, said an old true love
    well met, well met, said he
    I have just returned from the salt, salt sea
    and its all for the love of thee
    come in, come in, my own true love
    and have a seat by me
    its been three-fourths of a long, long year
    since together we have been
    i cant come in and i cant sit down
    for i've only a moments time
    they say youre married to a house carpenter
    and your heart will never be mine
    i could've married the kings daughter fair
    and she would've married me
    but i have forsaken, her crowns of gold
    and it's all for the love of thee
    now will you forsake your house carpenter
    and come go with me
    i'll take you where, the grass grows green
    on the banks of the deep blue sea
    then she picked up her darling little babe
    and kisses she gave it three
    saying stay right here you darling little babe
    and keep your papa company
    they had not been on the ship two weeks
    i'm sure it was not three
    til this true love began to weep and to mourn
    and she wept most bitterly
    saying are you weeping for my silver and my gold?
    saying are you weeeping for my store?
    or are you weeping, for your house carpenter
    whose face you'll never see no more?
    a curse, a curse, to the sailor, she cried
    a curse, a curse, she swore
    you robbed me of the darling little babe
    that i shall never see no more
    they had not been on the ship three weeks
    i'm sure it was not four
    when there came a leak, in the bottom of the ship
    and sank them for to rise no more

    星期二, 十月 18, 2011

    [知道疯子]买鹅、利他

    国庆回家,表弟儿子百日,见到了小家伙,听他妈妈抱怨,睡觉的时候一定要人抱着,说起来皱眉头,听起来却是掩饰不住的幸福。听妈妈说,对门小时候的玩伴新近也添了个闺女,他们家做法完全两样,小家伙闹起来自然要哄哄,完事了马上放回床上,说是不要养成坏习惯,免得大人太操心。想起来上次介绍过的调情的艺术当中说到人的性格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与母亲的关系,但是颇不以为然,以为是弗洛伊德的遗孽,现在再看看现实,也许真的就是那么回事。据说人类的婴儿都是早产儿,少了12个月的在母体中的时间,两岁以前充分发育神经系统,而要到大约4岁左右才会获得心智能力,几个月大的婴儿多半都是凭借本能行事,而母亲的行为影响到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自然不稀奇。

    曾经看到为了证明男人的天性应该冒险,举例说亚马逊流域的青年男子能活过20岁的比例只有50%。好玩的是,上次和小莫在我家看IPTV上的亚马逊,忽然有了个直观的认识,一个保持了传统的原住民部落的男人有一项传统的活动室什么呢?白天捕捉一种蚂蚁[1],晚上就让这种蚂蚁来叮咬自己和同伴,在比如臂弯,人中,腋窝,耳垂等等地方,据说非常的疼痛,然后一个晚上利用迷幻水的威力,一边来享受这种疼痛(南美洲真是一个神奇的大陆啊,要是有去南美工作的机会,一定告诉兄弟一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概:)

    同样是在这个6集记录片的第一集,在亚马逊流域的源头,安第斯山脉上另一家原住民热情的款待了布鲁斯一行,其中提到了捕到了一条鲑鱼。可是为什么是鲑鱼?鲑鱼在产卵的时候要求非常严格,它们常常会翻开其他鲑鱼产卵的砾石,于是雌性鲑鱼只好不辞劳苦的溯江而上,把卵产在稍稍条件不利的地方,这就是一种达尔文所讲的适应,结果就是在安第斯的幽暗清澈的溪流中出现了鲑鱼,鲑鱼的故事是Williams在谁是造物主当中告诉我的,说实话,当时那是相当的满足。

    金融学家陈志武不止一次的批评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比如在结婚的时候大操大办的,凑彩礼,送份子钱。认为这是一种契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为了适应在过去救急或者说凑钱办大事的困难时的传统,而在今天已经完全演变成为铺张浪费,完全没有必要了,因为有了更好的工具,金融可以帮助我们在空间和时间上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不过我敢打赌,陈先生肯定不了解人类学家的成果,根据偶像之一Ridley在bagua神作美德的起源中介绍的居住于美洲东北海岸势利的夸扣特尔人,有一种习俗“散财宴”,在部落之间的定期相互款待之中,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吃到最后,居然演变成客人公然点火燃烧主人的财产,主人一方用精美难得的独木舟和珍贵的海懒皮扑火,客人则用稀有的鱼油助火。为什么,因为物质是有形的财产,可以再获得,而比如声誉,地位等等无形的财产可能需要更多的呵护和积累。联想到大狗-富人的起源上面说的成为阿尔法猿的十条法则之第四

    “要大方,早给,常给,超出自己负担能力地给”

    真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天下道理,唯人情为是”,也许应该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从来不以领导为是的观点了,哈哈。

    上个星期加班,天昏地暗,好不容易吃饭休息,一个兄弟就感叹还不如养猪,然后就ba起了自己家中过去如何养猪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提到杀了猪之后,显然一时半会吃不完,怎么处理?据他和另一个也有经验的兄弟说,分给亲戚和朋友乡亲,虽说是按时价给钱,但WTF,自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就有分享肉食习惯的。而且越是大型的猎物,越是人所共有,比如还是纪录片《亚马逊》上面那条30、40公斤的巨骨舌鱼,为全村人共享。还是Ridley书中所说的“没有人能独自吃掉一头猛犸”。

    好吧,学习联系实际到此为止,其实这一次是想想bagua一下后两个例子当中提到的那本书《美德的起源》。

    在上次看过了Dunbar的你需要多少朋友,很幸运的我又看到了这本《美德的起源》(好吧,是在6、7本书中,每本书看了10来页之后,才找到这一本的)。原本以为Dunbar和“类群选择”可能不是受到很多人重视,翻遍了手上的书,只在Ridley的《先天、后天》看到Dunbar的名字,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不过在看过了《美德的起源》之后,才发现原来“类群选择”由来已久,而且可算是进化生物学正统之一。如何说起呢?

    上次讲到Dunbar以为群体规模的大小是心智理论发展的关键,而灵长类为什么习惯营群居生活,只是提到可能是为了躲避天敌,相互报警的需要。实际上这里隐含了所谓利他的观念。而利他,正如曾经介绍过的性选择理论一样,也曾经是困惑进化生物学家的一道难题。因为按照“自私的基因”的观念,如果一个行为无助于Gene的流传,显然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而利他行为正是这种表面完全不应该存在的行为居然一再出现,真是没有天理啊。幸好一再提到的Hamilton和Tivers等人,我们才得以理解利他这种怪异的行为。

    基本上,利他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称为亲代投资,也称为血亲选择kin selection,基本父母亲对于自己后代无谓不止的照顾和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都可以算作此类。另一种可以称作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 那么灵长类和大多数营社会生活的哺乳类动物都可以算在其中,当然血亲选择照样起作用无疑。而前一种,即血亲选择最开始由Hamliton介绍给大众,而后一种由Trivers引入(好像也有看到说首先是J.M.Smith提出)。不妨看看我多次提到的辉总雄文超级大牛人Robert Trivers,这次把Trivers的五个wokao列在下面:

    我靠!那岂不是互惠利他行为都很好解释啦?(1971年)
    我靠!那岂不是亲代投资和性选择机制都很好解释啦?(1972年)
    我靠!那岂不是抚养策略和性别比都很好解释啦?(1973年)
    我靠!那岂不是亲代-子代冲突也很好解释了啦?(1974年)
    我靠!那岂不是昆虫的x倍体和社会化都很好解释了啦?(1976年)

    虽然现在还是不是完全明白这五个问题,但是毫无疑问,第一点和第二点的前半句就是指的利他。不过很好玩的是,从wikipedia页面上可以看到,血亲选择有很严格的数学表示,比如子女有父母的50%Gene相似度,所以父母才会甘愿付出。而社会性昆虫就更好玩了,一个群体中大部分,比如工蜂,工蚁,放弃了生育的权利,而把生育权交给了一个个体,比如蜂后,蚁后。而原因在于工蜂工蚁的后代只有她们的50%Gene相似度,而她们的姐妹却有75%的Gene相似度[2]。

    而相反的,互惠利他似乎到现在尚没有严格的数学形式,所谓的互惠利他其实是指在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是期望着明确的回报的,注意是“期望”,所以这里是一个概率问题。大多数时候个体知道分寸,知恩图报,但是不乏有欺骗。所以进化生物学家用博弈论这个数学工具来构建互惠利他的数学模型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德的起源》这本书就是围绕互惠利他这个观点展开的,符合Ridley一贯的bagua顶尖水平,要想把其中的bagua全部卖弄出来,那么显然不如自己去看书。第三章“囚徒的困境”和第四章“区分鸽与鹰”详细介绍了博弈论发展的一段历史,尤为有趣,稍微卖弄几句。

    学经济学或者说博弈论的人,或者学CS的,特别是AI分支的人可能对“一报还一报”这个程序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是你知道这一切都和进化生物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吗?鼎鼎有名的《合作的进化》的作者阿克塞尔罗德的论文的合作者是谁呢?Hamliton,Hamliton又是从谁哪里知道了一报还一报的呢?十年前的Trivers的论文。

    顺便bagua一下,这一段历史特别有趣的还有两点,第一点是所谓的“人工生命”,上次介绍的科学狂人Wolfram的著作A New Kind of Science也是专门研究人工生命的一种东东。第二点是提到的对“一报还一报”的程序的改进,其中有一个名为“宽容”的程序,它的发明人其中一个叫奥地利人诺克瓦,这位老兄是谁?进化动力学的作者,现如今哈弗大学的,博弈论在生物学应用的领军人物之一。

    哺乳类,特别是灵长类的社会,或者说群居性生活根源源于互惠利他行为,而互惠利他显然比血亲选择需要更多地计算,虽然说根据Ridley告诉我们的那样,我们的大脑在计算得失的时候特别精于计算,更要命的是按照大多科学家的观点,大多数时候这都是一种本能,不太需要经过逻辑推理。比如谁请我吃了一顿饭,那么下次就是我掏钱。而正如Ridley介绍的那样,没有一种博弈策略是通杀的,在不同的时候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也许,这正是我们人类发展出了高度的智能水平的原因吧,从这个意思上看,Dunbar的研究是坚持了正统的进化生物学的观点和发展。忽然之间,我明白了Wilson社会生物学的含义,也明白了Wilson为什么把“管水母,社会性昆虫,以及社会性脊椎动物和灵长类”成为生物发展的四个顶峰的原因。

    不过Dunbar只说意向性最高到五阶,但是为什么不能再更加复杂了呢?Wolfram的研究也许指出了一条出路,计算复杂度也许最终会呈现收敛的结果。

    好吧,最后要说,不要在电脑前枯坐了,出去和更多人交朋友吧,也许你感觉很辛苦,但是要知道这正是锻炼你自己的机会。更友好的对待陌生人吧。

    注:

    [1]蚂蚁是Wilson的研究专长,是异常成功的物种,其多样性令人称奇。热带雨林就是蚂蚁的天下,据说把地球上的蚂蚁烘干称重,几乎和人类干重几乎相同。而且除了人类,能够种植“作物”和养育“家畜”可能除了蚂蚁再无分号。

    [2]这里是曾经写过的关于社会性昆虫的文章,细节有错,但是假设前提不错。

    星期五, 九月 23, 2011

    [吐槽]孔雀尾巴 道德/宗教 姿势意向

    最近半年所看过的书中,有几本是关于科学和宗教之争的,其中有讲科学哲学的魔鬼出没的世界,也有批评宗教的檄文上帝的迷思,当然还从诸多书中了解到了美国公立学校中的智能设计和进化论之争,比如演化一书就专辟一章来严肃的介绍这个问题。本来准备就Dawkins的上帝的迷思一书写个读书笔记的,可是一来书本身读的比较辛苦,二来经过我个人的一番实践,逐渐兴味索然,到后来个人以为从枫哥那里最先听到的这个段子很适合信男善女们:

    永远不要试图去战胜一个纯S|B,他会把你的智商拖到跟他同一个水平,然后用他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话虽然刻薄了一点,但是以美国公立学校智能设计的闹剧来看(小布什罪该万死),的确如此。Dawkins的书写的很精彩,旁征博引,但是在我个人看来,这不过是在宗教影响下的无神论者的辩锋之作,不过事情就是如此这般,不幸或者说幸运的是我又看到了Robin Dunbar罗宾·邓巴的bagua新作《你需要多少朋友》,其中最后两篇“大脑中的道德”和“当进化遭遇上帝”,又专门论述了以一个进化生物学家的角度看待道德和宗教,在我个人看来,这是迄今为止看到最好的关于宗教的科学解释文章。所以这一次专门来ba一ba道德宗教。

    Dunbar使用了丹尼尔·丹尼特的“姿势意向”作为自己解释道德和宗教的理论的基础,但是且慢,上帝的迷思当中不是也提到了这个理论么,虽然丹尼特[1]的书还没有来得及看,但是我的书架上还是有两本他的著作的,一本是意识的解释,一本是心灵种种,果然在后一本当中我找到了丹尼特的理论原型。“物理意向,设计意向和姿势意向”。

    由于内容庞杂,所以先写个打算、提纲,其实是方便自己后面的行文,以免遗漏了什么。首先需要说明为什么要谈论这个话题,然后介绍一下Dawkins的书中都提出了什么解释,其实关于这个主题“科学vs宗教”的有很多,从Dawkins书中引用的可见一斑,但是鉴于Dawkins的称号“最有名的无神论者”和这本书曾经荣登Amazon最畅销书榜的地位,算是有个比照。然后介绍一下Dunbar的哲学解释基础丹尼特的“姿势意向”,这也是Dunbar解释的核心。最后说明一下Dunbar提出的一些科学上的旁证,特别是解剖神经学上的证据。毫无疑问,迄今为止,还原论在意识、宗教上面进展有限,否则Dawkins们也不必如此费心,但是个人目前认为Dunbar起码走在了一条正确的方向。

    ----------------------------------------------------------------------------------------

    达尔文先生有句著名的话“一想到雄孔雀那条艳丽的尾巴,就感到恶心”,以至于达尔文在后期研究生涯中穷十年之力写了一本书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并引入了一个名词“性选择”来弥补他认为的自然选择理论所不能包含覆盖的进化动力,并把性选择提升到了和自然选择同等的地位[1]。虽然我本人对宗教及其狂热者从来不感兴趣,憎恶也许谈不上,但是轻慢自是难免,也许比不上Dawkins[2],但是肯定比我愿意表达出来的要强烈很多。但是就像Dawkins和Dunbar都指出的那样,对于人类历史上宗教的普遍性,以及用于宗教巨大的资源耗费,包括有些所谓“殉教者”对于Gene的流传毫无表面益处可言,对于一个进化论者来说,这委实是一个理应给予足够重视的领域,如果不能合理的加以解释,这简直就是另一个“雄孔雀的华丽尾巴”,所以暂且让我们放下门户之见,来心平气和的看看到底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导致了宗教成为了生活中必需品。

    Dawkins在《上帝的迷思》第五章“宗教的根源”的一节中,首先就指出了大多数人能够立即想到的宗教的好处,“道德上的好处”,大多数宗教是叫人行善的,算是尘世生活中一点安慰剂和麻醉药,但是正如Dawkins自己声称的,无神论者一样可以有道德,宁静幸福的人,但是从历史上宗教的疯狂来看,如果果真只是让人幸福、有道德,那么宗教无疑早就混不下去了。因为既然有替代品,并且相比较而言,宗教还有很大的坏处,此消彼长,自然优胜劣汰。另外从西方传统而言,一向有自然之法(nature law)和上帝之法(god law)的区分,前者是所谓英美法系的“普通法Common law”的基础,可见西人对于道德和宗教还是有区分的。顺便bagua一下,Dunbar对于我们现如今羡慕的不得了的英美法系的所谓“陪审团”制度也颇有腹贬,原因还是在于上次介绍的Dunbar numbers,原来大约150个人的社区当中,人人都想属,就算不熟悉,至少对其平时言行有所耳闻,而到最终判决的时候,自然就不难了。比如说如果有人控告小莫“偷人养汉子”,我想我当时就八分信了,虽然理性的人最终肯定要讲证据。而现在社会由于规模的扩大,以及法律事务的繁琐艰深,不要说大多数村野乡民没有兴趣了解细节,更是没有能力了解。想想“辛普森案”中的种种离奇之处,后来居然变成证人曾经说过谎,导致其所有证词不可靠,最后辛普森居然因为没有证据而被释放了。而Dunbar给出的建议让“陪审团成员”变成一项专门的职业,让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来应对日益繁杂的法律实务。好了,扯远了,重回正题。

    Dawkins显然也意识到了以道德和精神阿片来说明宗教,还是有点不足够,然后他又介绍了类群选择,而这个正是Dunbar的说法,Dawkins显然没有了解这个说法的巨大潜力,而且比起Dunbar来,Dawkins显然说的不够清楚和有说服力。这里暂且按下不表。Dawkins第三次的尝试居然是“古尔德和列文廷”的进化副产品的理论,考虑到古尔德和列文廷[3]正是Wilson在社会生物学上最猛烈的批评者,而和Wilson持相似观念的Dawkins居然采用了这种说法,不得不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啊”。副产品理论说的是什么,进化一开始可能是为了适应其他的环境情形而发展出来了一种机制,随后被生物体用于其他方面,古尔德和列文廷举出的著名例子就是“圣马可教堂穹顶上的拱肩”,而Dawkins在这里还煞有其事的给出了一种原型,宗教上的迷恋实际上是源于“love”爱的副产品,这个不得不说是“授人以柄”了。随后,Dawkins话风一转,转而醉心于他的“meme”迷米的理论去了,声称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基督教信仰的儿童应该成为“基督教信仰家庭的儿童”。总的来说,Dawkins的解释即便以我一个坚定地异教徒来看,也只是将信将疑,我知道宗教不对,但是这的确就是宗教的起源和需要之处吗?

    相比之下,Dunbar的解释非常有趣,不过在此之前,需要介绍丹尼特的“意向姿势”的理论。丹尼特自己的解释比较复杂,并且充满了哲学意味,甚至有一本已经出版了到了第六版的书意向姿势,来专门解释他提出的这个概念,并且把这个作为自己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基础。这里我只能依据我目前的理解水平来描述,难免有所谬误,一切还请参见丹尼特自己的解释为准,wikipedia页面在这里Intentional stance

    简单点说,意向stance这个词表示一个有认知能力的实体,比如你,如何预测一个事情或者物体的发生。丹尼特认为有三种基本的策略,分别是:

    • 物理姿势(physical stance),比如一个球体下落的轨迹肯定符合物理定律,而不会以你个人的意愿和愿望为转移。这种策略涵盖所有物理和化学过程。
    • 设计姿势(design stance),这种策略涉及到一些人工的设计,丹尼特给出的例子是闹钟,到时间就会响,虽然也许因为故障或者其他的原因并未发生,但是仍然是相当可靠的一种策略,几乎所有的人造品都可以算作此类,甚至连符合阿西莫夫三定律的机器人也可算作这类。而我们CSer常常会说的是程序是不会出错的,跑一下就知道了,如果没有得到你期望的输出,想都不用想就需要在自身找原因。
    • 意向姿势(intentional stance),这种是最复杂的和最高级的策略,简单点的例子,我想古龙小说里面的高手过招可以差强比拟,两个绝世高手相对而立,周围一片肃杀之气,过了不知道多久,突然有一方说自己输了,原因经过在脑子中一系列的推演,发现自己没有取胜的可能。这种预测的结果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准确的说,其实只能算是一个概率。[4]

    基本上,最后一种intentional stance可以把它理解成为empathy,过去习惯称为“移情”,现在也有些地方称作“同理心”。据称到只有大型猿类和我们智人本身才有这种能力,其中黑猩猩被人们研究的最多,我们可以从德瓦尔古道尔的著作中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德瓦尔曾经描述过一只占据统治地位的黑猩猩鲁伊特在收到挑战者尼克的挑衅的时候,虽然当时他非常害怕,但是在他转身面对挑战者之前,他还是设法把自己的呲牙咧齿的面容设法平静了一下,然后才面对挑战者。因为鲁伊特知道,面露怯容,显然不利于自己的统治地位。关于黑猩猩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毫无疑问,黑猩猩被看作是“智能生物”,不过研究人员也发现,黑猩猩的智力水平只能停留在四岁孩童的智力水平上。为什么呢?好吧,Dunbar同学该出场了。

    Dunbar根据丹尼特的“意向姿势”给出了自己的Theory of mind,非常有趣。

    “你知道上帝希望你要爱我”

    这样一句话,Dunbar说既解释了道德,也解释了宗教。同时上面的黑猩猩的“移情”的能力,也可以隐含其中,怎么回事呢?

    Dunbar说像“知道”“认为”“希望”“想”等等词汇就是我们用以表达“意向姿势”的工具,并且每多用一个这种词汇就加深一阶“意向”,比如

    一阶意向,“妈妈希望你回家早点”

    二阶意向,“小华希望小明知道他已经原谅他了”

    三阶意向,“我相信知道Dawkins是真的认为上帝不存在”

    这样不断地递归下去,可以构造出更高阶的“意向”,但是越高就越有可能没有实际意义,Dawkins在书中就举出了一个好玩的例子。不过,Dunbar,一般人所能够达到的自然最高的阶数是五阶,也就是能够被人理解的就是五阶,不相信的话,您可以自己尝试一下造句,看看你能构造出来几阶(记得把结果反馈给我哦,thanks),为什么呢?重点来了。

    还记得上面提到过的Dawkins走马观花介绍的“类群选择”吗?由于在进化论的发展的过程中有个很有名口水战就是关于群体选择(group selection),由于没有看到原文,所以我不确定Dawkins的类群选择是不是就是group selecion,并且因此而没有太在意这个理论。传统上的group selection是说自然选择是发生在物种层面的,以至于有些个体会为了物种的长期利益而牺牲自己。幸亏有了Williams和Hamilton等人,我们才了解到其实所有个体都是短视的,急功近利的,竞争是发生在个体层面上,确切的说是基因层面,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自私的基因”的说法,当然那种传统意思上group selection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了。

    不过Dunbar说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群体动物,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和群体内其他成员如何打交道,因为就像从德瓦尔哪里了解到的,灵长类群居动物在相互之间的皮毛护理上花费的时间惊人,而且群体内部也在不断寻求和解。非常有趣,虽然竞争是在群体内部发生,但是这种营群体生活[5]的灵长类动物却不得不在斗争当中求和谐,难怪他们会发育出来高度的智慧。难怪Wilson群居灵长类归结为生物体的四大顶级形式之一[6]。

    Dunbar接着说,移情的能力给予了我们感同身受的能力,而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最基本的原则可以归结为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意味着

    “我了解不愿意东西被偷走”

    表面上看这是二阶意向,但是实际上由于个体和个体的认可的东西可能存在,比如也许小莫就认为偷人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就意味着

    “你和我都认为“我了解不愿意东西被偷走””

    三阶意向性,这就接近道德的意思和个人宗教了。不过更进一步的是应该给这种加上坚定地信念和神圣的原则

    “你和我都认为一般人都认同“我了解不愿意东西被偷走””

    四阶意向性,这就是群体宗教了,也许你还没有完全明白,那么我们把上面这句话重新表达一下:

    “你和我都相信我们“我了解不愿意东西被偷走””

    群体宗教需要极高的认知能力,注意是五阶,因为你要明白上面这句话,你必须还能了解这句话的含义。

    “你和我了解-“你和我都相信我们“我了解不愿意东西被偷走”””

    顺便说一下,Dunbar自己在书中给出的例子如下:

    “我希望知道我们彼此都相信上帝希望我们行事时心存正义”

    五阶似乎是一般人所能够达到的天然认知极限,这也就表明了宗教也许的确有进化上的功能,宗教能够帮助群体规模的扩大,这也是Dunbar number 150的内在含义。Dunbar数字确切的讲是一个序列,3 15 45 120 150,Dunbar完整的解释如下:

    非群体生活的只有两三个伙伴,也许是父亲母亲等等,而猴子等等只有一阶的群体性动物可以到达下一个数量,15个,而有两阶意向性的,包括猿和刚刚获得心智能力的3、4的儿童,能够处理好45个关系,而其他已经灭绝的比如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等等,也许到达了下一个数量级120人,但是可惜的是,由于他们的规模没有进一步扩大,所以最重要的语言功能没有发展出来,在和我们智人的直系祖先的竞争当中失败了,最终都灭绝了,只有智人,度过了下一个瓶颈期,到达了现在的150个人的规模,并最终形成了高级的认知能力。

    而据Dunbar说,宗教仪式总是伴随着持续的小范围的压力的仪式,这种持续的压力是产生人体天然的止痛剂,内啡肽的必要途径,而伴随着宗教体验的人据说内啡肽分泌水平在群体仪式中要大于独自时的水平。这也就解释了,也许宗教能叫人平静和更具幸福感吧,这也说明了心理学上常常提到的“从众”心理[7]。

    好了,到这里,终于算是介绍完了了Dunbar的理论,不过还是有几个很有意思的关于意向性的话题,第一个就是小孩子,大家都知道2、3岁的小孩特别可爱,但是小孩子都会长大,乡谚有云“七岁八岁狗都嫌”,也许小孩子学会撒谎只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而自闭症患者由于不能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所以活的特别辛苦。第二点,如果说人的自然极限是五阶意向性,那么天才也许就是能够拥有更高意向性的人,Dunbar举出了一个莎士比亚的7阶意向性的例子来说明天才。第三点,关于个人宗教和无神论,个人宗教,如前所述,是三阶意向性,无神论者,或者有些异秉的人也许不是不知道更高意向性,也许他们是故意不和其他人认可,不“从众”,过于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别人看起来,他们就只有三阶意向性,所以这些人往往孤独,并且遭遇精神危机的可能性似乎也更大。不过在群体性为恶的事件中,这些人似乎也往往能跳出从众,做出更人钦佩的举动来。

    ---------------------------------------------------------------------------------------

    好吧,上面的解释似乎近乎哲学和猜度,我提到那些神经解剖学的旁证在哪里呢?据Dunbar介绍,以及从达马西奥哪里了解到的,在我们做出重要决策的时候,情绪系统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而据最新研究表明理性选择和道德评判系统是大脑中两个单独的区域,而且以不一定会同时执行。后者是大脑中的额叶部分,也就是负责高级处理的新皮层,而据上面所述,道德实际上就是意向性,这也就说明了意向性的重要性。

    第二条旁证是所有灵长类动物的纹妆皮质和新皮层的大小比较,纹妆皮质是负责处理视觉的,这种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到类人猿为止,纹妆皮质开始缩小。Dunbar给出的解释是随着大脑容积的扩大,在获取更多信息已经没有更大的作用了,相对应的,负责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高级加工的新皮层开始急剧扩大,特别是额叶,也就是心智理论的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大脑进化到了这个地步。而进一步的,把前面所说的各个能够达到不同阶数的物种(猴,类人猿,直立人,智人)的额叶大小划一条线,会得到近似直线的结果。Dunbar以为,这绝非偶然。

    Theory of mind, 语言,意识,这些奥秘等待进一步的研究。

    -------------------------------------------------------------------------------------

    好了,最后作为一名CSer,还想说说我自己以Dunbar的“意向性”理论为基础,对计算机科学,特别是AI有什么借鉴之处。首先,我敢打赌,如果你有cs的背景,那么你一定会被上面的“几阶意向性”的理论感到着迷,尼玛简直就是递归吗。不过和计算机不一样的是,计算机上的递归要求找到循环不变量,并找到最终出口,不能无限递归下去。而人类的意向性功能好像有天生的“二元性”的功能,能够得到一个迅速的近似解,不需要真正执行完所有的条件搜索。而计算机的数学基础通用图灵机的数学表示里面的五个集合也都是有限集合,也许AI的发展需要真正的全新模型和数学基础了(不知道哪位能有所发明呢?欢迎与我共享)。

    另外上面提到的第二条神经解剖学的证据,纹妆皮质,我好像已经不止一次私下里对google自己宣称的使命“整合全球信息”表达过不满了,信息越来越多,像传统的SE那样把所有的web page都索引起来,显然只能做到基于关键词的查询,而对于比如语音和图像就无能为力,搜索引擎SE到了需要做减法而不是加法的时候了。

    最后,用意向性来解释一下google的算法:

    “google认为你也认可它的这个算法,如果一个页面的反向链接越多,那么这个页面重要性越高”

    可以看到,只是两阶,还差得很远呢(纯属bagua,请勿介意)。

    注:

    [1]虽然现在大多数生物学都同意性选择可以归结在自然选择之下,只是自然选择一种特别重要的特殊形式,更详细的请参阅海伦娜的《蚂蚁与孔雀-耀眼羽毛背后的性选择之争》一书。

    [2]从Dennett的wikipedia页面上看到Dawkins和丹尼特并称新无神论的四骑士之列,四骑士是?乃是启示录当中的“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四人也,一笑。

    [3]第一次看到列文廷其人还是从松鼠会的桔子帮小帮主的文章,可惜那时几乎不了解Lewontin,列文廷当年是Wilson亲引荐至哈佛大学的,不过本着“真理高于一切”,最后和同为哈佛的古尔德一起成为Wilson的最大对手,据称三人此后居然见面都不打招呼的地步。此公的光荣事迹还包括辞去美国科学院院士职务一职,要知道一共就只有12个人做到了,和古尔德一样,socialism倾向着实可疑。另小帮主的这个文章还介绍了丹尼特,不过显然她也不知道此人是谁,只是来头很大,^-^。

    [4]不过很奇怪的是,人类好像是天生的二元论者,在我们表达的时候,我们甚至会用“可能会”或者“可能不会”来表达自己实际上的态度。而人类在概率估算方面的差劲早已经为人所熟知,更别提贝叶斯的条件概率了。至于动物,由于无从得知他们真实的想法,但是基于动物在争夺配偶的战斗大多以恐恫为主,我们同样可以猜测他们也是“二元论者”。而同样作为佐证的还有德瓦尔德《灵长类动物如何谋求和平》,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的第五章论及动物的攻击行为的ESS的分析也颇为有趣。

    [5]灵长类为什么营群居生活,说法很多,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为了躲避天敌,想想那些天上的猛禽和水源中潜伏的猎击手(鳄鱼,中爪兽等等)。IPTV上记录片屏道的《进化》系列节目第一节就是《眼睛》,灵长类极度依赖视觉,有很好的双眼视角(60度)和彩色的视觉系统,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看不到背后,嗅觉更是退化的严重。群体生活可以形成交叉火力,并且相互之间的鸣叫据说意义丰富。这也许是语言起源的一条重要线索吧。

    [6]Wilson的四个顶峰,管水母,社会性昆虫,以及社会性脊椎动物和人类。

    [7]Dunbar的研究似乎自始至终贯穿着两个主题,一个是社会群体的规模,另一个则是内啡肽的作用。除了宗教,Dunbar还认为集体哈哈大笑和音乐同样也扮演了重要作用,三者鼎足而立,而宗教在人类群体发展后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至于音乐,我想我在世博会的国家馆演出,特别是非洲国家和近东、中东的演出中看到了。

    星期四, 九月 08, 2011

    [知道疯子]Robin Dunbar 你需要多少朋友

    有一本书叫《苏格兰人如何发明现代世界》,一直无缘得见。不过从一个苏格兰人Robin Dunbar的这本书《你需要多少朋友》倒是这背后的一点故事。

    可以简单地分成两个原因,内因和外因。内因是苏格兰加尔文教派长老会试图让每一个佃农都能阅读圣经,从而推动了教育的机会平等。从而推动了称之为苏格兰的启蒙运动的产生。最有名的人物包括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实证主义的哲学家大卫·休谟等等。外因则在于随着日不落帝国的疆界的扩张,帝国越要越来越多的管理人才,由于条件多半艰苦,关山万重,事实上,是苏格兰人而不是英格兰人成为了这个帝国当中的“吏”。因此,苏格兰人成为了英伦最成功的移民群体。

    随手附送苏格兰bagua一个,Waulking songs:盖尔人的号子,起源于苏格兰西部外赫布里特群岛上的女性为了软化和绷紧新制的苏格兰花呢时候的劳动歌曲[1]。节奏感非常强烈,很难相信,如果没有点乐趣,这种单调的工作,并且男人都外出在外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做下去。
    Dunbar在书中如此写道: “Waulkling songs半是无意义的音节,半是反映人们贫苦和辛苦生活中的乐趣——且往往是淫秽——的歌词” ,这个人太有趣了,太bagua了,太有文化了。好吧,这一次的主题其实是我的新偶像Robin Dunbar和他的书《你需要多少朋友》。

    上一次我说英国人,比如Dawkins,Baker,Ridley,贾德森等人的文风华丽,喜欢买弄bagua,Dunbar显然深谙此道,个中高手。而这本书本来就是一个在杂志和报纸上发表的科普文章合集,重新编排以后合集成书——可以想见bagua有多么猛烈了。中文版的第一页上面的上架分类建议写着“社科文化”,好吧,我承认人类学和进化心理学都不能称之为科学,起码是自然科学。但是Dunbar一再声称进化生物学,而他写的这些东西从我个人看,和Dawkins乃至Zimmer也相差不多。那么,怎么回事呢?

    知道Dunbar是在Zimmer的《演化》一书当中的第四卷“人性在进化中的地位与进化在人性中的地位”,从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到语言的起源,人属的群居生活所引起的变化,尼安德特和直立人等其他表亲的灭绝等等都引用了Dunbar的研究。这本书的英文名是How many friends does one person need——Dunbar’s number and other evolution quirks.

    这本书的确提到了邓巴数字150,虽然总的来看,Dunbar自己的研究也贯穿全书。但是并没有很明显的展示出来。倒是other quirk吐槽的既多也有趣。

    从Dunbar本人的主页发表物来看,Dunbar的心理学背景毫无疑问,他本人也在oxford的人类学和民族志学院任教授一职,但是在我看来,他的研究更接近于进化生物学的路子。

    从演化一书当中我们知道了Dunbar说灵长类的大脑的新皮层[2]和社群规模的大小呈正比。因为灵长类是一个等级制度明显的社会,这一点我早就从德瓦尔那里知道的更多,而等级社会意味着你必须记住所有其他社群成员的地位,同时根据不同的成员地位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换句话说,就是需要社群中的个体具有empathy,移情的能力。显然社群的规模越大,要记住的个人和需要的应对策略也就越多。更妙的是,社群的规模大小居然是语言产生的关键。

    毫无疑问,语言本能(language instinct,Steven Pink发明的词汇)是智人特有的本领,无论什么肤色,什么种族的儿童如果从小寄养在不同背景下,那么他/她一定可以学会其养父母的语言,但是类人猿似乎怎么也学不会,很有名的倭黑猩猩明星坎茨号称可以用英语和研究人员交流,但是实际上坎茨只能使用单词,而是是图片的方式。既然语言是人类的本能,那么起源于何处和什么时候呢?有很多假说,其中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是“手语假说”,第一次在Ridley的先天、后天上面看到,私底下我已经和很多人表达过了对这个假说的仰慕之情了。好bagua不嫌重复,那么我就再来重复一下吧。

    手语假说的第一条线索是来自尼加拉瓜的一个聋哑学校,为了帮助学生们学习发声说话,老师们故意不教学生们通用的手语,而是用“手指拼音法”来替代,但是不幸的是,这个方案失败了,不过老师们发现学生们虽然不能和自己沟通,但是相互之间却沟通毫无障碍,原来学生们早已经发展出来了一套成熟的手语,虽然不同于通用的语法,但是经过语言学家Judy Kegl的研究,她发现孩子们使用的是一套成熟的、具备乔姆斯基文法的灵巧手势,而且年龄越小,越后来加入的学生使用的越成熟。按照Zimmer的说法,她们见证了一门语言从单词过渡到规则文法的句子之间的产生过程。[3]

    另外一个线索是所谓的洋泾滨语,很早人们就注意到,虽然在成人们学习外语的时候,往往会变成洋泾滨语,但是奇怪的是,这些人的孩子们之间虽然依然是洋泾滨语,但是和他们的父辈们比起来,这种洋泾滨语出乎意料的合乎语法规则,虽然某些表达可能不太一样,但是在和母语使用者交流的过程中,几乎毫不费力。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上天生就有学习语言的句法规则,不过可惜的是,这种自发的能够正确学习外语的功能,就像大多数人的乳糖消化酶的制造功能一样,在过了儿童期之后,这种基因上的功能就关闭了[4]。大约在7、8岁左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些人对英语感到头疼的原因。

    好了,为什么手势导致语言的产生,或者说语言产生于手势而不是声音呢?从德瓦尔那里我们知道黑猩猩社群中相互之间的皮毛护理是最主要,并且最重要的社交手段,甚至连冲突之后的和解都是以皮毛护理开始的。而按照Dunbar的见解,这种的极为耗费时间精力的皮毛护理随着社群规模的扩大,已经渐渐变的不切实际,为了发展出来新的社交方式,类人猿产生了语言,很可能一开始是手势而不是言语。这就是所谓的“手语假说”。

    啊哈,多么令人震惊的发现啊。我们早就知道人类的天性就喜欢bagua,英文叫gossip,正式点叫流言蜚语。传统的解释是我们这个种族及其依赖群体生活,相互之间需要相互交互信息,比如那里有新的猎物的踪迹,所以自然选择把那些热爱说话的基因选择了出来,所以我们都是那些人的后代,而那些不爱说话的人早就死光了。但是现在Dunbar居然说热爱说话才促使了我们的大脑进一步长大,才使我们从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中脱离出来,而热爱说话也是智人种在和其他人科表亲,比如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等的竞争中获胜,因为智人的社群规模式150人,而其他人种可能只有100人左右,黑猩猩大约在50人左右。邓巴数字150的魔力就在这里。而这也碰巧成为了现在火热的社交网站们追捧的数字。也就是说你的社交规模最大上限大约只能到这里。

    这就已经足够让人吃惊的了吧,不过在Dunbar的书中,Dunbar居然接着说社群规模似乎也决定人类道德的产生,甚至给出了一个我见过最好的关于宗教起源的解释,鉴于涉及到宗教道德,比较繁深,容我先买个关子,下次再讲。

    好了,总结一下Dunbar教授的研究,社群的规模和社交关系的复杂度决定了心智理论的发展,决定了人类发展出来了巨大的大脑和高级智能,乃至语言宗教。

    -------------------------------------------------------------------------------------------------------------

    好累啊,终于说完了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去读这本书。不过就像我刚刚提到的,Dunbar这本书不光是他的研究成果,其中见插了n多bagua,下面随手在再点吧。不过个人建议最好去看书,否则说真的,你就对不起你bagua的天性了。

    首先还是关于大脑容量的,雌雄单配型的大脑容量更大。Dunbaar和合作者发现在单配型的鸟类当中,大脑比多配型的鸟类的大脑都要来的大,而在哺乳动物当中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幼齿的难以养育,鸟类需要飞行的技能,智人则是由于他那硕大无比的脑袋。人类实际上都是早产儿,按照大脑容量,人类的怀孕时间应该再加上12个月,大多数类人猿在出生之后,至多1天,就能够玩耍嬉戏了,而人类则大约1岁的时候才能蹒跚学步,补足了12个月之后。带来的影响深远后果就是一夫一妻制,虽然现在的研究表明,那些我们原本以来终于配偶的鸟类实际上也经常偷情,考虑到所有物种的最大努力和最辉煌的成果就是基因的延续,这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而单配型的大脑为什么更大呢,想想现在的剩男剩女吧,不得不说,能处理好比如两人的相互成长包容,婆媳关系等等,如果没有一颗聪明的脑袋会有怎样悲痛的后果了[5]。

    另一个让人惊异的发现是和基因印迹相关[6],按照传统的遗传学理论,每个人,包括大多数有性繁殖的物种,会分别从母亲和父亲哪里继承两个基因,等位基因,基因表不表达,取决于是否是显性还是隐形,但是不会区分是来自父亲还是母亲,而基因印迹则说基因的确会区分是来自母亲还是父亲,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制造胎盘的基因就是由来自父亲一方的基因负责的,因为胎盘相当于母体的寄生体,父亲根本不相信母体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给胎儿。

    基因印迹方面的证据表明,灵长类物种的新皮层大小和群体中雌性个数密切相关,而边缘系统[7]的大小和雄性个数呈正比。alas,到这里我才明白了德瓦尔说的

    “黑猩猩是雄心联合制,倭黑猩猩是雌性联合制。人类是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的,加上雄性联合和雌性联合”

    具体含义。而给出的解释也精彩绝伦,雌性的社交技巧才是新皮层变得更大的因素,因为她需要姐妹们支持她成功的繁衍后代,所以她需要高超的设计技巧,想想那些优雅的女沙龙主人们吧;雄性自然得倾向和要求是对于优势地位的争夺,这就要求雄性在应该冲动的时候冲动。不要太理性,勇气高于智商。(以下纯属个人bagua猜测)所以,毫不奇怪,大多数自闭症都是男孩,而男性的智商水平也分化的特别严重,因为女性在怎么差劲,她也需要小女人,男性如果不能在体力上占据优势,那么他显然需要非常高的智商,才能在本能之外更好的判断值不值得冒险。

    -----------------------------------------------------------------------------------------------------

    第二个可以ba的是内啡肽,书中一再提到了这种化学激素,号称是身体内部的阿片[8],天然的止痛剂,在轻度慢性疼痛时发挥作用,通常源于身体大面积受压,比如体育活动和热水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从事这样的活动之后感受到充盈的幸福感的原因。同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性都渴望获得一个强有力的hug的原因,身体接触的秘密就不再细说了。很有趣的是,Dunbar还解释到了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在经过一番艰苦的思考和工作之后,就像我自己常常说的“脑袋就像糨糊一样”之后,天才们在头晕目胀之后,他们的身体内分泌出了足够多的内啡肽,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下一段工作学习研究当中去。是的,天才是需要艰苦的努力的。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观止这本书上一个片段,卡特勒,这个MS NT的暴躁的掌舵者,时常在愤怒的不能自已的时候捶墙,以至于有一次竟然把手指弄骨折了。我在想,天才们是不是有的时候故意提高制造内啡肽的分泌水平,虽然他们似乎自己并不知道。

    说到天才,Dunbar同样也ba到了,我们早就知道身材高和长相漂亮(也就是更对称)的人在职场上更容易获得成功,现代Dunbar说他们居然繁殖能力更强,而且健全的身体更代表着健全的精神,天才们都是通才,体育成绩好的,智力也好,同样他们还是乐器高手或者科学达人。谢耳朵逊爆了。

    说到音乐,Dunbar说音乐的早期形式“妈妈语”,就是母亲对着孩子喃喃低语的说话方式,他认为这是从音乐到语言的必须步骤(注意:和上面的手语假说有冲突),请参见上面的Waulking songs。

    语言,Dunbar同样忧心与盖尔语消失的前景和自豪于自己的拉丁语的A级水平。

    可以bagua的东西,太多了,Dunbar,Dunbar,Dunbar

    注:

    [1]你一定很奇怪她们在干什么,其实就是类似鞣制皮革的多人重复动作。

    [2]也就是最后进化出来,负责高级思维处理的部分。

    [3]本段内容改写自《演化》p254~255。

    [4]我虽然没有小孩,但是从教主和麦兜对他们的女儿描述过程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幼儿的学习功能不同于大人的间接认识。比如有一次教主告诉我他女儿在看到一片小铁皮之后,会指着相框,因为她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她知道那个相框后面有个一样的东西,而在麦总的家里,我也亲眼目睹了他们家的女儿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但是看图说话的本领让我吃惊不已。

    [5]我曾经听过一个同事很奇怪的说“我lp的妈妈要过来住一段时间”。

    [6]第一次看到基因印迹是在Ridley的人种自传23章的第十五章,介绍了令人着迷的普拉德·威利综合症安吉尔曼综合症

    [7]边缘系统,也就是情绪系统,最好的参考书无疑是达马西奥的几本书。

    [8]译者很有爱啊,鸦片翻译成阿片,还有诸如“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