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十二月 31, 2007
[读书]Steven Wozniak电子小孩
今天是2007年最后一天,明天开始放假。
接近下班,闲来无事,还记得我说的公司创始人的故事。就从Apple的Woz开始把
买了iWoz很久,一直没有看,以前大家说Wozniak是“硅谷好人”,硅谷成功的人有很多,不过被称为硅谷好人的好像只有Woz了,现在在San Jose还有一条街道叫Woz街
Woz是硅谷很早的居民了,大约60年代就成长在硅谷了,只不过那时候硅谷还没有成为Hi-Tech的心脏。
按照Woz自己的说法,大约在5、6岁时他的工程师父亲就告诉了他电子,原子的知识。然后是电阻,后来就是晶体管了。而在他的小学初中时期,从3年级开始,除了一年外,每一年他都参加了电子设计竞赛。大约在11岁就拿到了业余无线电的执照 ,这和他老爸一起拿得。Woz自己说他在大学时IQ已经200多,老师都责怪他不好好学习数学和物理。颇有点“若个当年万户侯”的感慨
毫无疑问,Woz的工程师父亲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尽管后来开始酗酒。不过美国在60年代几项发动全民的浩大活动对美国在90年代经济的重新崛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60年代婴儿潮出生的人大多赶上了这些活动,不可以想象,没有如此数量的工程师和工程师文化,可以出现硅谷。
今天中国的嫦娥计划,大飞机计划,水利水电工程还有跨海大桥计划,应该用意也颇在此。(国家大就是好啊,日本人想捣腾也没地方,欧盟就不说了,除了在电信产业中国人挺了他们一把,剩下来的就是空客公司了)
不过还是应该看到不同处,美国人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遭遇了越战,也就是Woz在青春期的时候,由此产生了嬉皮士的文化,Woz在书中也提到了嬉皮士,好像意思是说他们精神相通(?),区别在于Woz不打算吸毒。显然Woz很是羡慕这些人,不过Woz还不能算作其中一个。但是嬉皮士文化的影响就是把人们从纳粹式的宏大抱负中解脱出来,Woz之所以是一个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太半在此。 而Woz以及现在大受赞赏的大部分hi-tech公司的工程师文化都收益与此。
看过《In The name of father》的人,刘易斯一开始加入的那个小团体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看到那些留着长头发的面目和善的青年男子给我的感觉一样,特别的亲切,特别的人性化。虽然社会的进步不能指望这些人,不过在拯救人心,散发理想主义光辉,(不是前面说的纳粹是抱负,而是积极并且实际的主张),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中国的今天,无疑商业化色彩太浓洌一点,需要什么才能让最优秀的头脑向纯粹智性和纯粹理性和方面靠拢是个问题。就好像keso念念不忘的“科技是一种信仰”
说了一些背景和感想,再来说Woz,看他的传记,Woz号称“好人”,不过他的性格里面偏执狂的倾向非常明显,如果不是因为IQ过高和过于shame(不过这两者好像是一回事),我恐怕他就不能被称为说是好人了。但是Woz无疑是个天才,硬件上面的天才,电子学的天才,工程师的天才。
我个人觉得,没有Woz Apple肯定不会成为Apple,Jobs应该庆幸自己遇到了Woz,虽然没有Jobs,apple不会像那时和现在这么成功,伟大的公司。不过,没有Woz,Apple根本无从谈起,连产生都不会产生。最坏的结果不过是fairchild的那样了,Jobs?也许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不会是现在这个Jobs。
之所以提到这个,是因为我看到一些人随便就想复制奇迹,野心勃勃的就可以做一个Jobs和Apple,认为presentation比什么都重要,其实成功的商人是需要一个平台的,包括Intel的格罗夫。相比之下,Bill Gates是一个另类。这也是为什么我更服气Gates一点。成功是没有办法复制的,真正cool的人就是cool
所以我觉得现在Jobs对待Woz的态度就有一点兄弟的样子,似乎拿Once upon a times in Americ兄弟之情来比如最合适不过,愈是愿意伤害的人愈是自己的兄弟,不过Woz看着兄弟发大财,虽然生性豁达,不过也还是有点酸葡萄的意思。方博士在序言里提到Woz命名这本书叫iWoz,还是很认同Apple的文化,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就好像Woz在多年以前看到的那些嬉皮士那样,"hi,哥们,再喝一杯怎么样"。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有时间在流逝。
好了,废话了这么多,意思就是大家有时间把这本书找来看一看《iWoz》
(那个时候的berkelay好像还不时非常好的学校),
星期日, 十二月 23, 2007
[web2.0]谢文的新年讲话,传统的力量
谢文
第一次发现xiewen是源于blogsphere上面对他的一个ppt的讨论,那是我还混在学校,还有时间,基本上donews那时还是我每天必上的地方。说句实在话,给我的启发还是非常大的,基本上对于Myspace的关注也在于那个时候。以前只知道流量很大,却不知道可以到今天这个状况,虽然主角换成了 FB。后来我就关注起了这个老兄,逐渐发现xiewen的观点非常的熨贴,无论体系还是前瞻性都非常好。另外,我还知道了xiewen去过了哥伦比亚,而且是在1995年,啊哈,哥伦比亚的社会学基本上全美是数的着得应该,可见背景和传统的力量。(下面还会说到这个话题)
谈话和虚拟经济
不过,这次收获好象不如以前大,启发也比不上以前。不过还是可以看出xiewen最看中的是商业模式,他(包括所有的实践者)思考的角度应该主要是从商业角度出发的,也就是说,怎么样才能赚到钱。这其实是我非常困惑的问题,虚拟化的基础上的赚钱,谢文说是“做互联网”,有什么一定需要Internet,离了Internet就不行了呢?
在我看来,Internet基本上是一种新媒体,还没有到拓展人类生存的地步。那么Internet现在只能发挥媒体的作用。媒体的作用基本上就是信息传播,不会产生实际价值。所以基本上的收入来源是Ads,这样就养育了Google这样的Monster,而且我恐怕现在所有的Internet公司主要是以广告,或者以信息附加分成的那部分形式体现的Ads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的。
虚拟经济会发展起来么?这取决于虚拟消费的存在和增长。虚拟消费能够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呢?我们对于美食的渴望来源自我们的胃这样的生理需求,虚拟消费呢?我觉得肯定不是类似于qq的增值品,特别不应该是那些没有得到主流意志认可的价值观。
时间和Ecosystem
所以还是坚持这样的一个观点,一切需要时间。譬如说,现在我会愿意100元/年的价格来满足我的网络声誉和ID的维护,也就是我的blog如果需要这么大的成本我是愿意的。
什么时候才是虚拟经济能够真正能够成功的时候?第一肯定是基本的生活需求不再是威胁,也就是说,大量的闲人,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接下来就是精神生活了。其次,要等一代人的时间,也就是20年,谢文说2010年,我认为还是太乐观了,毕竟到现在Internet普及只是20年,这一代人还没有生活在Internet之下。中国的宽带普及我觉得也不过3、4年而已。
不过xiewen,keso讨论给我的启发意义在于,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作网站,从商业模式和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待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看他们对FB的Beacon的讨论)
一定有用户黏度,但是满足了需求就要让他们离开。我觉得30mins/week比较适合。基本上这个也是我在douban上的时间,del.icio.us要短一点,不过这个有点不一样。(另:del.icio.us的search功能在对特定领域的search很有用,比如AI,类似现象发生在wikipedia,而且wiki的时间也在这个数)
传统的力量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传统的力量,Web2.0从一开始就有着社会学,心理学的影响,想想破窗理论,六度分离,马太效应等等,而不是Hacker/UNIX的流派。(其实包括Emacs的心理医生可以看作一个root,只不过还只是涓涓细流,特别是在AI发展的让人如此失望的背景之下),我个人这个主要的原因是在于SNS是针对大众的,是一种大众消费品,有人的地方也就肯定有社会学了。
不过,大部分讨论Web2.0还是从另一个Root来看的,Tech/Computer,这个原因自然是IT技术和Internet是Web2.0的基础,最初的那班人都是以技术人才出现的。不管是FB的platform还是OpenSocial还是data,algorithm,这些似乎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行文至此,我也无话可说了 ^o^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07
[web2.0]twitter,IM中间件?
Twitter是什么
公司的网络比较快,特别上国外的site,所以这几天试用了一下Twitter和FB,总来的说User Experience都让人非常满意。这里主要来说说twitter
本文的缘起是受这里的感召,以及最近工作中的一些体验。
Twitter是什么?micro blogging?还是果然是叽叽歪歪的个人絮语,亦或是事件的追踪报道? 140个字的容量能说什么?难道是一只猫的进化?
Twitter,IM,softwareBus
在我看来,说的明白点twitter就是IM,就是我们以前设想了好久的自由式的大杂烩的聊天方式,不过实现方式比我们设想的要巧妙。
Twitter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叫做follow,这个是用来跟踪一个User,譬如你的死党,或者是有共同兴趣的比如雪茄友。第二种方式叫做track,用来跟踪事件的,基于关键字的事件,譬如Amazon,那么别人说的有关Amazon的话题就会出现在你的IM上面,(在gtalk上加twitter@twitter.com, MSN上面我还没有尝试过)或者是你的handset上面,不过我的验证码发不出去,所以暂时没用。
这两个方面分别对应了Social network中间的人和内容。可以想想有多么丰富的手段来建构应用了。比较起来,设想中没有用户ID的只是针对主题自由聊天,显然twitter要巧妙一点。在这里,twitter做了一个中转,而userID和keywork都可以当作supplier提供主体,我们client user只需要subscribe感兴趣的subject就OK了。
说起来,IM会被当作是p2p应用的典型,可是在这里我们还是看到了集中式处理方式的回归,应该说,这还是非常巧妙的。类似于软件系统中的软总线,(刚好这几天我也在coding类似的module) 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套用软件架构中的说法,我们可以说,twitter提供了一个中间层,从而降低了双方的复杂度。譬如说,我想发一个link给IM朋友,那么我要打开msn/qq,找到所有感兴趣的人,或者组成一个固定的小组,发给他们。现在我只需要发给IM robot twitter@twitter.com就OK了我能想到的应用还又就市是做同一开发,但是地理上不是沟通很方便的,twitter就非常之方便了。譬如,提问题。当然这个IM也可以做,但是Twitter扩展性显然是要更好,因为新加进来的人不会对已有user产生影响。不过这个key也许我们需要仔细找一个才好。(这个问题我觉得甚至可以开发一个twitter的mashup,用一个hash产生器,产生一个唯一的string)
很明显Twitter上我不太会关心那些不熟识的人,甚至大名鼎鼎的gates/jobs(如果他们有twitter ID的话)。真正你所需要的是你工作上或者特别亲密的一群伙伴之间的沟通。而基于事件或者说content的应用,显然还不是让人很满意,key实在是太弱了,mashup的好题材。而且正像我以前说的,在一个松散的耦合环境下,content要比user更能聚合,粘度也要更高。
结论
OK,现在你认为twitter是什么呢?个人以为合适的词是IM中间件,twitter其实是一种演化方式,在此我也一定会努力去使用twitter,只要你在twitter上面follow hgye,那么不管以后我在那里,你一定可以track到我,我感兴趣的话题以后我会逐渐发在twitter上面。同时也欢迎大家把twitter的ID告诉我:)UPDATE
刚刚在对twitter上逛了逛,发现track的功能只是在9月底才作出来。而国内的模仿者上面的信息也大多不忍卒读,也许这种简便的方式使得blogging这种活动越来越向心情日记靠拢,而且这样的言而玄之又玄的方式使得文艺青年如鱼得水。但是内容和人缺一不可,Social Network绝对是提高生产力的良好工具
星期二, 七月 17, 2007
[web2.0]流氓软件google pack熊猫烧香和误杀
Adwares
Adwares都可以看作是利益驱动的产物,从自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等名词深入人心以来,几乎所以的site都已提高PV为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而单单以qihoo为例,可见人的意志力有多薄弱,更不谈网络上有如此之多的闲人了。
另一方面,在利益驱动之下,渐渐有些不择手段起来,虽然我好歹不算脑盲,可是也有一次非常不愉快的经历,被迫重装了系统。在中国,由于法律和意识的缺失,情况尤为严重,而且流氓软件可以追溯的源头似乎就是大名鼎鼎的3721了,而整个事态的发展,有点网龄的人知道,这里就不赘述了。
虽然我不太清楚同期国外的情况,但是3721后来被yahoo中国收购,周鸿祎也入主yahoo却是无疑的事实了。yahoo是不是很有可能套用yahoo中国的手段呢?虽然不能断定,但是我每每我总会想起,Internet的生态已经被Adware改变了,大大地改变了。特别是我看到google pack的时候, 我深信一切已经改变
google pack
说实话,google的服务几乎不是最cool的(除了map和reader),google pack尤为让人不喜,点了接受条款以后就一头脑给你装上了(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进),就像那个著名的google desksearch的SB index一样,一点没有订制,让人很不爽。
不过,比较起来,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这种形式和所谓的流氓软件颇有神似之处,不同的仅仅是google会让你接受一个条款,然后就不管你爽不爽了,意志不坚定的人往往会试一下。重要的是google号称不做恶。看来所有的...还是不能诱惑
既然连google这样的所谓的业界领导者都有这样的做法,所以我觉得ecosystem变了。但是是好是坏呢?
SW的意志
记得当时聊起这个话题时(差不多是1年前了),流氓软件也许是中国的贡献,不愿意被删除说明了SW终于有了自己的意愿了,不管实际情况是怎么样,流氓软件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是一个问题。这个似乎也符合生物学的原理,物种总是不愿意主动被淘汰的,而一般的观点是computer只是一个tools,它根据我们的意愿,人的意愿来行事。虽然在此之前有Virsus,但是我想说明的是:
- Virsus的形式太暴烈了,“矫弯必过正“,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反而不是一条立命之道
- 第二点,Virsus其实是hacker的玩具,基本没有利益驱动
所以说SW的意志的在现在来看,也许具有真切的意味。
进一步发展
原来的感受虽然让我确定了信念,事态的发展却越来越有趣,首先是熊猫烧香,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国Internet草根的创造力和力量。也有两点让我注意
- 熊猫烧香是用Dephi写出来的病毒程序,说明了门槛的降低
- 还有一个所谓的病毒产业链,这说明写Virsus已经有利益驱动了
熊猫烧香让我意识到事态的发展要迅猛的多,技术门槛的降低意味着只要你付出时间,利益驱动意味着你肯定愿意付出时间。
事实总是充满着惊喜,误杀事件在我看来也是一脉贯之,为先前的事件作了再好不过的注解和发展,特别是身处风尖狼口的Norton和Kapasky两家,似乎都是声誉甚隆的公司,一向口碑颇佳。但是这次事件却让它们代价惨痛,我想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Adware的能力或者说经验值是越来越高了。
土壤...
以流氓软件的鼻祖周鸿掉的360开始,可以说Adware的环境是在每况愈下,但是却在此时爆出误杀事件,可见利益驱动的力量,不过从技术上也可以看出
系统的复杂性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
仅仅以我自身所处的这个环境而言,号称我们的产品需要至少3000人年,每半年会发布一个版本。从开发的角度讲,个人觉得非常依赖于流程和测试,虽然号称保证了软件的质量,但是程序员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软件中也永远存在bug,更不要提m$的vista了,据说连实习生写的code都还在系统之中,这个问题改天再详细写。
在我看来,人月神话中的复杂性的问题依然在继续,控制复杂度的基本做法在现实中越来越不可能,我想这大抵也是Adware所能生存的基本环境吧,要命的是,我们不可能抛弃过去,SW的意志在二十年之后终于得到了体现,也许不同于我们个人的意志或者说群体的意志,但是形势就是如此。
Internet上SW的意志
Adware基本上是基于个人PC,虽然不可想象没有网络的环境,Adware是否还能有多大作用,但是其基础或者说范式还是单机环境下的,那么Internet上面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我以前也说过Mashable的趋势应该就是机器AI,现在看起来也许还不太明显。而Facebook发布的F8等等使得运用这种力量越来越容易
第二点,桌面->web
web->桌面的双向趋势表明了Application,也就是SW的欲望不可抑制的走向强烈
结束语...
Complexity
Choas(One of my best favour T_T)
星期一, 七月 09, 2007
[web2.0随想]Myspace草根?Facebook精英?
但是,所有这些对于我个人而言,几乎所有事态的地发展都是通过blogsphere得到的讯息。虽然我也在myspace和Facebook上面有个帐号,不过出于巴比塔的原因。单纯是为了test的目的,算起来不过1h/m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对myspace和facebook的观点都是由第二手体验带来的,几乎有点像当然。
不过Mashable上面这篇关于facebook用户和myspace用户情况的对比的结果非常有趣。几乎facebook上面的我都听说过,而且有几个singer我还很喜欢,甚至还有Beatles。而myspace上面都没听说过,而且可以看看都用了什么次来描述他们。
“I Wanna @#$% You”
“Big $h!t Poppin”
“This is Why I’m Hot”
“Me & U” features the lustful lyrics
ok,到了这里我必须要承认,myspace更草根一点,更有活力。无厘头。
facebook是从学校里面出来的,哈佛的还是。虽然深谋远虑,多少像是少点什么。
也许简单才是最好的,KISS
期待
星期一, 六月 25, 2007
[web2.0随想]yeeyan 巴比塔
也是一家独特的site(下面会说为什么独特)
原来我以为yeeyan是一个兴趣的结果
虽然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cool,内容更是不必说了,基本上都是经典,更是做到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巴比塔
因为特别的有内容的东西肯定是要求文辞举佳,而且洋洋洒洒,这样使得我们这种二手的信息获得者有巨大的障碍。而sina等等主流的虽然也有,但是一来荒芜难找,二来太少
可是,从这里
程序员之路(序)——无知者无畏
才知道yeeyan似乎也是一家在路上的公司
我很好奇,yeeyan需要/能够 寻找一条什么business model
yeeyan的模式显然是小而精
质量和数量显然是负相关的
怎么才能赚钱呢?
而且yeeyan是依靠Social的力量,而且单纯的依靠Social的力量
几乎没有machine的角色,这个要怎么来发展?
星期日, 六月 24, 2007
[web2.0随想]SOA和商业模式...一次qq聊天实录
Sperker_2 22:22:48
现在soa又火起来了
SPEAKer 1 22:23:32
不了
SPEAKer 1 22:24:14
不会是IBM吹得吧
Sperker_2 22:24:14
ibm有个构架师说soa是web1和web2的中间过程
Sperker_2 22:24:31
现在不是ibm吹了,所有的公司都在吹了
SPEAKer 1 22:25:05
有个硅谷笑话
Sperker_2 22:24:55
oracle都开始搞SOA2。0了
SPEAKer 1 22:25:32
IBM是无害动物
SPEAKer 1 22:25:51
我自己没有体验
你的感觉呢?
Sperker_2 22:25:38
老板要我去研究soa模式下开发的testing
Sperker_2 22:25:45
晕啊
SPEAKer 1 22:26:18
去啊
那就
SPEAKer 1 22:26:38
KISS原则
Sperker_2 22:26:35
看了一下,soa现在也不是完全鬼扯了
SPEAKer 1 22:27:03
我本能的怀疑
Sperker_2 22:26:48
不过还是有炒作在里面
SPEAKer 1 22:27:27
看看Amzon
google
yahoo
ebay
Sperker_2 22:27:19
现在ibm要将soa和web2.0结合用于企业计算
SPEAKer 1 22:28:07
呵呵
Sperker_2 22:27:54
我倒是比较欣赏amzon了
SPEAKer 1 22:28:22
听起来好像那么回事
Sperker_2 22:28:17
ibm内部有个5年计划,准备把自己内部系统转成soa的
SPEAKer 1 22:28:40
Amzon决对实力超强
SPEAKer 1 22:28:58
其实还是系统集成
Sperker_2 22:28:40
关键是眼光和远见
Sperker_2 22:28:54
我先对google不是很感冒了
SPEAKer 1 22:29:18
这个方面倒是HP更强
SPEAKer 1 22:29:34
google还在上升期
Sperker_2 22:29:17
hp的ceo太牛了
Sperker_2 22:29:27
老子崇拜死了
SPEAKer 1 22:30:01
现在的哪个?
Sperker_2 22:29:43
嗯
SPEAKer 1 22:30:17
据说执行力超强
Sperker_2 22:30:19
是的,而且眼光很独特。很能把握市场变化和机会
SPEAKer 1 22:31:00
这个不太了
Sperker_2 22:30:50
企业市场以后主要就是ibm和hp对决了
Sperker_2 22:31:07
hp其实有点在模仿ibm
SPEAKer 1 22:31:32
不过据说还是斐奥瑞纳打下的底子
Sperker_2 22:31:16
但是效果更好
SPEAKer 1 22:31:57
HP关键是可以拿来就用阿
Sperker_2 22:31:41
嗯
SPEAKer 1 22:32:11
IBM只能用自己的破东西
SPEAKer 1 22:32:27
系统集成肯定不能这样
Sperker_2 22:32:05
据说hp也要好好搞software了
Sperker_2 22:32:17
ibm现在也用别人的了
Sperker_2 22:32:21
已经意识到了
SPEAKer 1 22:32:46
现在是SaaS
Sperker_2 22:33:30
soa其实就是一种更广泛的集成。而且不是都要用一个提供商的,所以所有的公司都来跟风
Sperker_2 22:33:52
以前ibm说什么on demand的时候都是自己的,所以没人屌
Sperker_2 22:34:13
现在变意识到不能都是自己搞定了
SPEAKer 1 22:35:05
呵呵
SPEAKer 1 22:35:21
本质上还是想垄断
SPEAKer 1 22:35:27
作标准
Sperker_2 22:35:23
也不是
Sperker_2 22:35:37
soa所有的东西都是公开标准为基础的
Sperker_2 22:35:57
其实就是炒作新的概念出来,好赚一笔
SPEAKer 1 22:36:24
我是原来的IBM
Sperker_2 22:36:12
不过这次是大家一起来赚,不是ibm自己
SPEAKer 1 22:36:50
SOA还不是几家关起门来搞垄断
Sperker_2 22:36:46
错了,很多小公司都在搞
Sperker_2 22:36:58
里面还是很多机会的
SPEAKer 1 22:37:31
这个我不了
Sperker_2 22:37:12
其实关键是要有人信
SPEAKer 1 22:37:47
怎么了
你想自己搞
Sperker_2 22:37:39
我还在了解中
SPEAKer 1 22:38:20
我觉得机会不大
SPEAKer 1 22:38:24
3D web
Sperker_2 22:38:12
嗯,看到了
Sperker_2 22:38:23
那个东西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SPEAKer 1 22:38:55
还是OSS更有前途
Sperker_2 22:38:37
现在觉得还很初级,不过是个方向
SPEAKer 1 22:39:25
已经有了产品了
Sperker_2 22:39:04
其实和工业界是互相推动的
Sperker_2 22:39:11
嗯,很初级
SPEAKer 1 22:40:05
w3c
的标准也在跟进
Sperker_2 22:40:08
标准还要不断完善
SPEAKer 1 22:40:41
SOA的问题我觉得在于商业模式的改变
Sperker_2 22:40:19
没有业界支持发展会很慢
SPEAKer 1 22:40:51
看看Long Tail
Sperker_2 22:40:36
嗯
SPEAKer 1 22:41:01
niche market
SPEAKer 1 22:41:13
Salesforces
SPEAKer 1 22:41:26
不过这家公司吹得厉害
SPEAKer 1 22:41:37
还不如google app
Sperker_2 22:41:28
呵呵。关键是要有money
Sperker_2 22:41:33
有技术不一定有市场
SPEAKer 1 22:42:08
还有SAP的改变
Sperker_2 22:41:51
资本可以搞定一切
SPEAKer 1 22:42:19
德国人很厉害的
SPEAKer 1 22:42:26
现在不是这样
SPEAKer 1 22:42:58
也许Sun再一次走到了前面
Sperker_2 22:42:46
这是永恒的。只是看运作资本的策略
SPEAKer 1 22:43:54
资本市场要看VC PE
SPEAKer 1 22:44:14
不过IBM可以放心
SPEAKer 1 22:44:27
起码十年以后还在
Sperker_2 22:44:22
什么都难说,现在最快的就是变化
SPEAKer 1 22:45:04
IBM的形式还算不错
Sperker_2 22:44:54
还可以,也不是很乐观
SPEAKer 1 22:45:24
关键是国家队级别的
Sperker_2 22:45:09
呵呵
SPEAKer 1 22:45:37
就是在华尔街势力很大的那种
SPEAKer 1 22:45:46
美国的国家队
SPEAKer 1 22:45:57
就像什么GE啊
SPEAKer 1 22:46:29
水超深的那种
Sperker_2 22:46:51
其实ibm就是想赚钱。目标很明确
SPEAKer 1 22:47:24
谁不想赚钱啊
Sperker_2 22:47:30
那也是
SPEAKer 1 22:48:09
关键是ecosystem和
bussniss model现在变了
SPEAKer 1 22:48:43
我觉得企业计算的市场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Sperker_2 22:48:27
soa就是为此而诞生的,哈哈
SPEAKer 1 22:49:05
这个有时间可以好好的讨论一下
Sperker_2 22:48:49
嗯
SPEAKer 1 22:49:28
现在的企业管理都是从70年代开始
SPEAKer 1 22:49:43
以日本人的管理方式为发轫
SPEAKer 1 22:49:55
强调绩效
Sperker_2 22:49:38
这个我就不了拉
SPEAKer 1 22:50:50
一切以实效为主
但是个人在集体中越来越感到疲惫
SPEAKer 1 22:51:17
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做到“和谐”
Sperker_2 22:51:17
靠,看了你的境界颇高啊
SPEAKer 1 22:51:53
以你我自身的经验来说
是不是疲惫感很强
Sperker_2 22:51:59
关键是自己的时间太少
SPEAKer 1 22:52:38
就是阿
有一种压力
SPEAKer 1 22:52:48
前一段时间有个报告
说中国白领70%处于亚健康状态
Sperker_2 22:52:26
嗯,我看到了
SPEAKer 1 22:53:07
我现在的感觉是锻炼的时间不够
Sperker_2 22:52:59
显然。
SPEAKer 1 22:53:27
座
的时间太长
SPEAKer 1 22:53:38
据rhli的情报
SPEAKer 1 22:53:46
你胖了不少
Sperker_2 22:53:30
是啊
SPEAKer 1 22:54:13
显然rhli得意洋洋的告诉我
Sperker_2 22:54:36
日哦
SPEAKer 1 22:55:00
所以google强调餐厅,员工的娱乐等等
SPEAKer 1 22:55:12
还有20%的时间
SPEAKer 1 22:55:36
这是一种样板的作用
Sperker_2 22:55:16
其实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
Sperker_2 22:55:28
至少在china
SPEAKer 1 22:55:53
要茫茫来
SPEAKer 1 22:56:04
至少有人做了
SPEAKer 1 22:56:11
大家就会效法
SPEAKer 1 22:56:21
以我个人经历而言
SPEAKer 1 22:56:38
大多数的白领人都在抱怨
SPEAKer 1 22:56:52
工资太低,房子太贵
Sperker_2 22:56:36
其本质目的其实都是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SPEAKer 1 22:57:16
基本上公司里的所有人都在炒股票基金
SPEAKer 1 22:57:31
很多人以次为唯一目的
Sperker_2 22:57:11
现在都这风气
SPEAKer 1 22:57:58
蠢动啊
SPEAKer 1 22:58:15
所以我想肯定会改变的
Sperker_2 22:57:54
看你追求什么了
SPEAKer 1 22:58:45
而且最近一些管理学的大师好像讲道了这个问题
SPEAKer 1 22:59:52
所以我猜想要求的肯定是共赢
Sperker_2 22:59:48
这些道理很早就有了。
Sperker_2 22:59:58
变成现实还要很长时间
SPEAKer 1 23:00:21
而现在ERP系统显然是以绩效管理为基础的
SPEAKer 1 23:01:10
那么企业本身的形式改变了
企业计算肯定不会像原来那样去做
SPEAKer 1 23:01:24
想说的就是这个
Sperker_2 23:01:11
大家都说要改变,说了很久了
SPEAKer 1 23:01:34
不过现在只是苗头
Sperker_2 23:01:30
所有的ceo都说要在两年完全革新企业计算模式
SPEAKer 1 23:02:20
需求变了
sw才能变啊
Sperker_2 23:02:00
所以ibm才搞soa,就是为了迎合这个改变。这里可以看出ibm还是很有一套的
SPEAKer 1 23:02:34
sw自己变有什么用啊
SPEAKer 1 23:02:47
用户想要的大多不是你要给他的
Sperker_2 23:02:42
soa不是sw,是企业计算哲学
SPEAKer 1 23:03:11
这个不了
Sperker_2 23:03:09
其实是一直构架模式
SPEAKer 1 23:03:32
强烈要求你点资料share一下
SPEAKer 1 23:03:40
我以为是技术
Sperker_2 23:03:24
wikipedia去查soa
Sperker_2 23:03:44
http://www6.software.ibm.com/developerworks/cn/onlinecourse/tech/soa/index.html
Sperker_2 23:04:09
ibm为什么提soa,就是有个调查
Sperker_2 23:05:00
CEOs are under intense pressure to innovate There’s a “glass half full/half empty” dichotomy at work here:
65 percent recognize that their organizations must make fundamental changes to respond to external forces in the next two years.
Yet fewer than half believe they have managed this kind of change successfully in the past.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s the new strategic differentiator This is an important departure from the 2004 survey, and reflects a growing sophist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how and where innovation occurs. While a lot of the current buzz about innovation begins — and ends — with product and service innovation, the survey findings make it very clear that that view is too limited:
Companies that were most successful at growing their profitability had a much stronger focus 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an others.
Said one CEO, "Products and services can be copied. The business model is the differentiat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eparates winners and losers Innovation — once thought too critical to involve outsiders — now demands external collaboration. Successful companies no longer believe they have a lock on innovation inside the firm. Instead, they recognize that today, as one CEO said, there exists “a lot more capabil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marketplace . . . than we could try to create on our own.” In fact, outperforming companies source 30 percent more ideas from the outside:
CEOs say more of their ideas for innovation now come from outside their company — specifically from business partners and clients.
Beyond any other factor, collaboration demonstrated the clearest correlation with financial performance. Regardless of the financial metric — revenue growth, operating margin growth, or average profitability over time — strong collaborators consistently came out on top.
Among the one-third of CEOs prioritizing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61% fear that changes in the business model of a competitor could likely result in a radical change to the entire landscape of their industry.
67% stat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s and 52% stated major strategic partnerships were the most comm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s.
54% stated strategic flexibility was a top benefit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65% of the world's top corporate CEOs declared that due to pressures from competitive and market forces, they plan to radically change their companies in the next two years.
More than 80% of CEOs stated that their organizations have not been very successful at managing change in the past.
SPEAKer 1 23:05:31
大家觉得太累?
Sperker_2 23:06:19
"Products and services can be copied. The business model is the differentiator." 这个是核心
Sperker_2 23:06:44
ibm的重心其实在 business model ,而不是技术
SPEAKer 1 23:07:23
发点东西到我的mailbox吧
Sperker_2 23:07:12
掏钱的人一般都不关心技术
Sperker_2 23:07:31
我还在整理,整理好了再发给你
SPEAKer 1 23:08:00
OK
SPEAKer 1 23:08:05
呵呵
SPEAKer 1 23:08:23
看来我的觉悟可以去混IBM了
Sperker_2 23:08:09
显然啊
Sperker_2 23:08:46
可以来搞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SPEAKer 1 23:09:23
这个是最重要的
SPEAKer 1 23:09:44
还是2000年那次泡沫的恶果
Sperker_2 23:09:27
这是ibm最看重的,这里有大钱赚
Sperker_2 23:09:42
现在泡沫也不少
SPEAKer 1 23:10:07
预备 射击 瞄准
SPEAKer 1 23:10:22
现在这年头
赚钱难啊
Sperker_2 23:10:41
sg好好搞搞英文,来混ibm好了。这边貌似很缺人
SPEAKer 1 23:11:16
Prometeus - The Media Revolution
Sperker_2 23:10:57
推荐费都涨价了
SPEAKer 1 23:11:29
你去Youtube搜这个
SPEAKer 1 23:11:35
很好玩
Sperker_2 23:11:16
ok
等待Sperker_2接收文件“创业的艺术.盖伊.川崎.Guy.Kawasaki.-.The.Art.Of.The.Start.pdf(3140.5KB)”。请等待回应或取消 文件传输
SPEAKer 1 23:14:02
我考
SPEAKer 1 23:14:10
太慢了
Sperker_2 23:13:49
?
SPEAKer 1 23:14:23
创业的艺术.盖伊.川崎.Guy.Kawasaki.-.The.Art.Of.The.Start.pdf
Sperker_2 23:14:01
等一下看看
Sperker_2 23:14:09
有时候会暴涨
SPEAKer 1 23:14:39
要不然你自己下吧
Sperker_2 23:14:17
我这不能emule和bt
SPEAKer 1 23:14:44
shit
Sperker_2 23:14:27
你email我
SPEAKer 1 23:15:02
最近下了不少好玩的东东
Sperker_2 23:15:25
嗯,有空mail我一些
Sperker_2 23:15:31
我收邮件比较快
SPEAKer 1 23:16:48
我这里暴慢
SPEAKer 1 23:17:10
youtube上面是宝库
SPEAKer 1 23:17:19
不过比较难找
Sperker_2 23:16:56
显然
SPEAKer 1 23:18:10
前几个说HTTP流量超过了P2Pde流量
SPEAKer 1 23:18:15
而且很多
SPEAKer 1 23:18:29
就是Youtube等等的功劳
星期五, 六月 15, 2007
[web2.0随想]一次search的experience
我看到了CB,只知道他应该是IT以及geek有关的东东。
从google上面我没有找到我想要的
http://www.google.cn/search?q=CB
但是结果里有这个,
http://www.anothr.com/Tag/cb
而我又恰巧知道anothr,而且在blog和geek圈里这个很火,而且我自己也在用这个服务,所以我马上意识到就是这个东东,我想要的
于是我又去了yahoo
http://search.cn.yahoo.com/search?p=CB&pid=1001326_1006&needbid=1&ei=GBK&source=3721_union&f=B1001326_5
啊哈,这里恰巧有我要的,而且就在第三条
然后我来了这里,猜猜我到底找到了些什么?
我只能说nothing
所以一次尝试我会下次再尝试,yahoo下次我会,但是live,请给个理由
update:
看看baidu的结果
http://www.baidu.com/baidu?tn=GreenBrowser&word=CB
结果也很好,第三条。无语了……
这种和人相关的,yahoo看来要比google强一点,也就是social search方面
不过google还是有用的 ,特别是对一些geek而言,有经验的用户而言
星期六, 六月 09, 2007
[web2.0随想]创业偶像
本来想了很多,正好这个节目后面就是《决策》,谈到了Jobs,Gates。其中有个于先生,很不错。他说:
Gates在m$是个探路者,和Ballmer合作的也很好。Jobs在Apple是兄长,家长
interesting,还有一个现象,给Gates当下属的也是非常了解,对m$也是非常尊重,自豪,虽然在公众的面前有点无助。
插曲,不过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microsoft是个技术公司,也是一家硅谷的公司。Apple显然不是,它是Steven Jobs一个人的公司。
正好这几天gates和jobs有一个会面。刀枪blue上面这样写:
只要达到阿甘一样水平的人,都看得懂 Jobs 和 Gates 的意思。他们像各在南北极的顶尖人物,互相深刻地理解对方的信念和目标,也因此惺惺相惜。所有外界臆想的强加的关于他们的关系全都不值一提。真的是巧合,本来没有想写这个。恰恰是今天的节目才有感想,倒不是因为这次会面。
在商言商,其实原来刚刚来到IT界,看到类似于老爸的这种人把Gates当作是代表,觉得非常可笑,同时也极度的不能认可,简直是羞于启齿。好像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个行业。
现在才知道,一个行业最成功的人就是那些非业内人士所应该看到的。Jobs无疑非常有个人魅力。但是整个团队只有他一个star。
但是Jobs居然会被董事会赶出来,也许Jobs粉会说,这正是英雄的悲剧色彩所在。那么这件事,就不能不说Jobs是完全失败了。虽然,后来公众和股东原谅了他,但是想想自己的企业,却做到这样,比较而言,Gates从职业道德来说要强多了。
也许,大多数的人都是完美主义者,从而对Jobs青睐有加,但是逻辑性是基础,然后才是创造性。不好意思,孟浪了,两位都是商业领袖,本来没有说闲话的地方。
还是那句话,在商言商。如果是从技术角度来说,毫无疑问,发明Unix的两位大叔和早期的黑客社群才是真正的不朽者。可以称之为伟大者不可胜数。一叹!
星期五, 五月 25, 2007
[web2.0随想]三谈商业模式
从Internet用户中赚钱
工作了才发现,我们不仅是社会人,而且是经济人,最近一段时间对华尔街的历史和故事很感兴趣,看了几本书。恰巧yeeyan上面有这样的文章:巴菲特的一次演讲系列,其中第三篇提到了巴菲特喜欢的企业类型,很奇怪的巴菲特对高科技不感冒,并且对互联网企业进行了无情的嘲笑,甚至对Bill Gates表示了同情。巴菲特认为最好的企业是一下就能够让你明白它是怎么赚钱。无独有偶,很多投资领域的老手都有类似的看法。特别是在2002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是巨大的,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是笑柄。还记得上次说到互联网企业是“预备 开火 瞄准”。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也许对于巴菲特这样的一个所谓的价值投资者,长线投资者来说,风险实在是太大了。但是自从美国的制造业优势被日本赶上,克林顿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来,股市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也许就是多了高科技股和互联网股。那么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呢?
传统的诸如IBM号称已近成功转型,但是只要你和IBM做过生意,你就会发现IBM仍然是个硬件制造商,利用硬件来卖软件和服务,再加上以前积累的遗留系统的优势。IBM还算活的滋润,特别的是IBM卖掉了PC部门,不再面向最终用户,而是只面向企业用户。在来看看HP,宣称要卖打印服务,转而买消耗品。连Cisco也WEB2.0了,但是只要你仔细琢磨。这些企业都不是面向互联网草根的,而且基本山都还有制造业作为支撑。
那么再来看看面向草根的互联网企业,不论是ebay还是Amzon,都是以实业为基础。而google和yahoo则可以称为new media,上一节业已讨论。
想起来谢文说赚互联网用户的钱真难。仔细一想,巴菲特说的也不乏道理。Pay Per Click的模式的确很好理解。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用户掏钱,在互联网上?
google,搅局者?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一点应该已无异议。毕竟Internet的历史不过40年不到,真正普及也才刚刚15年。在这一点上,也许巴菲特恰恰是错误的,按照价值投资的理念,现在应该是最好的进入时机(BTW:我并不懂得投资,这里只是照我个人的理解来说),当然这是在这个企业能够赚钱的基础之上来说,盈利或者说商业模式是个大问题。
似乎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最基本的有两条,一条是广告,这个已经证实了Billion$的生意,google现在不要太hi;另一条是向用户收费,服务费。这个似乎就不那么灵光了。从最早的email到如今的BSP,能收到服务费实在是不多。
那么是为什么呢?由gmail发轫,google的一系列做法表达了google的野心,病毒式营销,不再只关注于seach,高调进入最终用户市场。从技术角度说,Ajax,邮箱的tag,还有简洁明了的设计风格。但是现在看起来,gmail似乎并不是为了竞争对手,而是拿gmail作为google ID,为后来一系列的服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基础。(gmail真的是一个伟大的产品)
自此以后,google仿佛是不知疲倦的四处出击,为满足内部那些geek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成为了他们的手中的玩具。同时,由于google的商业模式如此之好,手握金矿,完全可以不必指望其他的收入。终于引发上一代霸主yahoo,随后是另一个top player,microsoft的加入,使得演变成一场互联网时代的三国混战。直至今日,google更是四面树敌,ebay,维亚康姆都是劲敌。正面战场更是加入了Myspace/News Corp.这个强悍的对手。
虽然如此竞争对于用户来说,得到了很多的实惠。但是过度竞争的恶果也开始显现,抛开yahoo和M$不谈,google自己也承认战线过长,而且终于关闭了首个服务。而对于其他中小player来说,更是灭顶之灾,毫无疑问,用户的口味变了,他们也不会出钱了。不管你能够拿出多么cool的web services,千万不能提收钱。在这个技术更迭迅速的年代,技术的模仿的门槛也很低。最好,最cool的公司,从del.icio.us到flickr Youtube,skype基本上都是以被收购为最好的退出机制。当然Myspace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剩余的如digg,ning虽然cool,但是都有巴菲特说的毛病,我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可是问题是一切才刚刚开始啊,连google也是在2004年以后才风光的。真的是令人难以理解。
Myspace vs. FaceBook
在听说myspace被收购的时候,是在谢文第一次曝光于公众的,他研究的恰好是社区。那是我只是奇怪Myspace怎么可以卖那么多钱,一定是烧钱的继续,News集团,从来是不是Tech player,凭什么也进来了?一定是个冤大头。现在看起来,才知道Myspace卖得实在是太便宜了,默多克捡了大便宜。毫无疑问,我个人坚信网络化穴居的未来Internet System。Myspace禁用widget的事件显然不得人心。因为我相信myspace的成功也是Internet的成功,也是其他提供widget的web2.0的site的成功。
这不,facebook昨天开放了其核心架构。facebook是Social Network里面的老二。这是在十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好像有人把它称作“第二版”效应,也许我们可以把它套在后发优势里面。yahoo是首先做到有影响的web search,google却是这个领域的领先者,M$就不必说了,向来如此。Myspae是SN的领域现在的老大,Facebook表现出来的进取心和眼光,一定会给格局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变化。也许正像keso说的
在这样一个高速成长的市场上,用过去的市场份额去评估战胜者的辉煌,用倒立去证明赢家的神性,说实在的,是彻头彻尾的误导。而从facebook当时拒绝yahoo的时候,就可以看出facebook的眼光和魄力,君不见,那些被google,yahoo收购以后就风光难在,第一是由于player就那几个,投靠谁都会得罪其他所有人。不如中立,倒向谁都是重要力量。其次是由于集团战略方向太多,资源不再能保证,同时也要符合集团利益,往往就丧失了创造力。
说实在的,google在这个问题上实在是个搅局者,google真是太有钱了。反倒是yahoo一直保持着Web2.0的特色,只是技术能力有限,最重要是没钱养那么多的人。也许是出身不同吧,yahoo就是做Web出身的,google却是以seach起家的。也许yahoo真的应该向谢文建议的那样,全面转型社区。杨致远真是......说到底还是利益牵涉太多巴,不好太冒进。
结语
FaceBook虽然可以开放门户,也许我们还是看不到Facebook可以怎么赚钱。我个人觉得在虚拟化的基础之上,向最终用户收费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用户为什么会出钱,什么时候会出钱?伴随着从2004年以来的这群用户有了消费能力的时候,太老的人已经不能理解这种玩意了,geek数量终究不会太多。也许还需要各5~10年。虽然网络的速度始终不减,人的自然生长过程却是缓慢的。Web2.0本来是就是对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就我个人而言,我已经不能放弃我在Internet上面留下的痕迹了,不过从周围的人身上我还是甚少见到。这种分散的痕迹最终会汇集到一点,Myspace,facebook,SN
如果我猜猜想不错的话,facebook/SN应该会采用类似于google的Adwords的利益均沾原则。不过时间应该是漫长的,就看widget能不能挺到赚钱的那一天了。
一切真的才刚刚开始......
星期六, 四月 28, 2007
[nothing]无题之一/S.A.C.
电子脑、义体化和器官贩卖
笑脸男人事件
AI、Human Emotion和塔奇科马
人类解放阵线
Stand alone Complex
ps:同样是wikipedia,差别却这么大
星期五, 四月 27, 2007
[读书]基金 金融学 投资
共同基金的十年,60年代
再到对冲基金,索罗斯,英镑狙击战,东南亚金融危机
再到风险投资VC,天使投资人
再到私募基金PE (PE)
美国人就是强啊。
Haha,最近很是看了一些金融方面的故事,非常有意思。突然有点感慨
也许作为一名程序员,也许成为像为 对冲基金建模 是一个终极挑战 因为这不光像OS,Compiler,distributed system,open source仅仅是一个智力上的挑战 还需要应对各种偶然情况,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央行就会加息。
更为要命的是,如果你犯了错误,金融杠杆会把你的哪怕是小错误放大,也许瞬间就是数以千万亿的$就会不翼而飞。
对于想索罗斯这样的大鳄,价值还会要乘上几十倍。
不过“登堂窥奥,幸何如之”,这样的机会在我们看来也许是可遇而不可求吧!
星期日, 四月 22, 2007
[web2.0随想]再谈商业模式
预备 开火 瞄准
最近一段,对华尔街的历史和金融比较感兴趣,也很是看了几本书。比如华尔街的肉,虽然作者不嫌粗鄙,倒也放映了一些情况。 感觉上自从科技股成为华尔街的新宠儿以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有了很大的改变,虽然很多人,特别是来自投行内部的人,对此颇有微言。说是什么不注重基本面啊,只想着上市圈钱啊,完全不考虑投资人的利益啊等等。投资银行在这个过程中的名声似乎很不好,包括那些我们看来久负盛名的企业,比如Netscape yahoo AOL都有莫名奇妙的内幕。整个过程就是老的华尔街的精英和互联网新贵的游戏。
最终导致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碎。有一个流传很久的笑话就是“预备,开火,瞄准”,投资界到处都是这种快枪手。说到底,还是赚不到真金白银。
互联网的这种性质,表明了他是面向所有网民的,至少也是特定的人群。比如说有宠物的人,想找工作的人。能够使得信息的传播和交流的代价很小,但是也有另一个问题,用户的切换费用很低,baidu说只需要几秒钟。所以taobao以前收费失败了,虽然现在它又开始了尝试。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问题,我觉得,是互联网企业所面对的客户群使得他们能够赚到钱特别难。因为以前没有Internet,我们还不是照样过了。说到底,还是只是一个辅助的工具,虽然现在的生态早已经改变,但是还没有到网络化生存的地步。当然,SNS这个趋势现在大家都看到了。我本人也一直对此深信不疑。
长尾和商业模式
赚钱难说明了商业模式的问题,而Internet一开始就是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这个可以参见google的使命。于是互联网企业很容易的就可以被定位于New Media,事实上它也的确是。所以和那些Old Media一样,google也卖起了广告。说到这里,想起来02年03年看到的一些报告,说google是多么的特立独行,虽然一直在烧钱,可是流量也一直在增长,而且更酷的是google好像完全没有要改变的意思,还有一个记得李开复到我们学校去宣讲的时候,他很骄傲说google有多么的不同,不向华尔街屈服,直到找到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google的坚持固然值得尊敬,但是我猜想没有特别合适的模式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再后来,就是如日中天的Long Tail出世,大众如梦初醒,知道了还有Niche市场,发觉Internet是个绝佳的分类聚合器。可以满足我们个人的需要。
但是Long Tail应该不是对所有的商品都有用,在诸如读书,听歌,看电影的方面,每个人的口味可能可以很不一样,Pay per click这种模式可以很好。但是就像上一片文章我讲的那样,对于品牌,大众有的时候还是需要信心的。Pay per click却把这一层剥离了。我个人觉得长尾不是对所有的产品都有用,在大众消费品,比如洗发水、洗衣粉、饮料,甚至汽车等等。技术含量不高,同时同质化比较严重的领域,还是需要品牌效应的。(其实应该说,很多领域都不适合Long Tail)
想要说的...
所以这个问题大家也看到,也在不停的尝试,互联网视频广告模式的创新。我们看到对于切切实实的创新。有的时候,其实我在想,商业模式的创新也许有的时候比技术上的创新要更重要一点。这个也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说的意思。
自从互联网泡沫以来,生态改变了。投资者和市场要求更加苛刻,在把热钱烧光以前,你必须要找到一个赚钱的模式。不过我还是认为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市场已经找到了一个gold mine,应该还有下一个,然后又是一个,直到所有的Internet企业都不用再“预备开枪瞄准”,这样大家的日子都要好过一点。:-)
普遍的认为,Internet可以提高生产率,人们也知道通过长尾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今天看方兴东的演讲:说"一个是盈利模式,主要是娱乐化为主,我们总结为目前的互联网最能挣钱的,一个是挣穷人钱,一个是挣没有钱的人钱,就是小孩的钱,另外一个就是挣无聊人的钱"等等。其实在我看来,这也可以作为Internet上面钱难赚的旁证。而显然的一点,是以方博士在内的大多数,特别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还在以长尾理论为基础。
星期五, 四月 13, 2007
[web2.0随想]google和Media,商业模式
核心竞争力
google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一般说来有两个:- PageRank算法,这个应该算google赖以发家的基础,说起来虽然思想不复杂,但是想做到
50,000 万个变量和 20亿个词汇这样,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别的不说,光是时间的积累就是非常巨大的优势
- PageRank是软件方面的,自然另一个方面就是硬件方面。一般被称作google cluster,其中的技术又有GFS, Cluster scheduling, Lock service,MapReduce和BigTable,还有一个视频可以参考,google的官网也有一些paper,e文够好的话也可以看看。
硬件的技术显然要更难一点。而且硬件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google好像一直也没有放弃对数据中心的建设。同时在google扁平的产品研发的基础就是这个非常好的平台,顺便八卦一下,据说google的团队人员都很少,google reader号称有9个,算是非常多的了
Pay Per Click
说完了这两点就完了?但是且慢,上面说的只是好的产品的基础,好的技术却不一定能赚钱。难怪《The Search》这本书中提到pay per click发明者比尔·格罗斯一直愤愤不平,好的商业模式的确是一个关键,Adwords、google关键词的拍卖技术,也就是所谓的second best策略。所以google才会把70%的力气放在search和Adwords上面。不过,奇怪的是google居然对他的拍卖技术隐藏,知道3位学术界人士捅传以后,才授意自己的顾问经济学家出来接受采访。充分说明了商业模式的确也是google的核心。
是啊,真金白银才是重要的,在上一波里面,不正是的因为赚不到钱,概念公司就死了,除非想google这个概念的却很大,很需要的公司。所以google的使命和信条,从这个意思上看也很虚伪,因为他本来就是一家公众公司,用户就是所有人,可以用脚投票,而且切换的代价也就是2秒钟。但是商业模式对一个公司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New Media
前面说了那么多的废话,作了那么多铺垫,现在是进入正题的时候了。在The search这本书中说搜索是通向世界的兴趣和欲望的窗口, 是的,在computer前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那么根据google的商业模式,我们是不是可以说google是一家媒体Media公司呢?虽然,google也会根据所以人的欲望来调整他的结果,但是google主要地目的却是找到YOU,然后把YOU需要的广告push给你。haha,这个不正是老的Media公司做的事情吗,电视为什么可以免费看,有广告呗。
传媒学我也不太懂,好像广告的作用有两个,让你知道他,让你持续的知道他。这也是我们知道一个品牌,相信一个品牌的途径。所以Adids才会赞助球队,我们才有免费的球赛看。社会的收入在这个层面也作了一次再分配。这个道理我记得是在多年以前我看《读书》上面一片文章中讲为什么5毛钱成本的方便面最后要买1.5的道理时知道的。
google,哈哈,新媒体New Media,它完全不管那一套,按照你的需要找到广告,谁愿意出钱谁就会得到机会,如果你的产品不好,同时又愿意出钱,那也不要紧,还有校正的方法second best,长此以往,顾客得到的还是最好的。但是,这个真的是这样的么?
限制
google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他必然是现在这个样子。
但是人真的会让机器控制我们的一切吗?我们真的会对机器说出我们所有的秘密吗?这里有个我们以前当作是笑话的东东,SB,但是你会这样做吗,我猜多半不会。那么,google得到的是我们什么样的欲望,善良的欲望,正常的欲望。
- 所以我觉得google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把人只是当作一个人来看,没有发现和利用人的社会性。我想,这个也许就是就是Social Network相对于google的发展和进步之处。社会性中间,我们不需要你来主动告诉我们你是什么人,我们会发现你是什么人。这也是为什么在网络中,在Social Network中人们更加真实。每个Web service提供和发现你的一个方面,这样你就立体了,最后你想否认也是不可以的了。不过,显然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现在才不过刚刚开始。
- google我以为另一个方面的弱点上面也已经提到了。google现在的广告系统把广告的持续作用消除了,没有地方可以用的上了。但是,广告不光是精确的,定量的,我们还需要广告给我们打来信心。想一想,如果你一个月没有看到Nike的广告,你肯定会想,这家公司肯定出问题了。Media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塑造社会心理的作用。(呵呵,这个命题好像是Gost in shell第二部的主题哦)
但是,google把这个剥掉了,这个虽然是世界变平的结果,但是商业模式不允许google这么做。那么这个要怎么办呢?也许,古老的口口相传的力量可以让我们相信一个品牌,毕竟,千百年来我们都是利用这这种力量。而这一点,也恰恰是Social Network的长处,因为SN就是要Internet上面重新建立一个社会,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转变。
但是,这样的后果显然是深远的。Ecosystem已经改变了。最起码,我们现在看英超要钱了。
结论
商业模式对于一个企业至关重要,所以google的首页做的要简单,因为google只需要影响YOU,帮你找到你要的,然后离开。而SN网站的就希望你留的久一点比较好。
不过一切都不重要,将来要怎样发展,谁都不知道。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星期日, 四月 01, 2007
[web2.0随想]3G和网络ID
3G
3G终于开始了,在做了很多年之后,据说就在2G之后不久就开始了,到今天也有20年了。电信设备商的意见是
3G只是2G的平滑演进,而缺少什么3G的killer APP让3G迅速的普及开来。只是因为供应商厌倦了,服务提供商厌倦了,用户也厌倦了,才需要3G来替代2G。 是不是给大部分的人的感觉是3G很可能是骗钱,或者说在原有基础上一点一点改进,也许有一天就发生了质变。 |
Wimax
在Wimax的开发中间,好像他们把VoIP,IPTV都是作为很重要的feature,(应该和规范对应的起来)似乎这种多媒体应用应该是killer APP。
也许对媒体的确是我们需要的,但是我想3G/4G最重要的在于网络带宽的增加,网络带宽的增加就意味着应用的可能。尤其是对于Internet的全面兼容,那么现在Internet上面的应用就可以无缝的迁移到移动平台上来。而Internet上以Ajax的Rich client正是方兴未艾。
Internet生态系统
Internet Ecosystem早就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今天的我们一直在发挥“uploading”的力量,无数contributer在create不计其数的micro-content,而且正如时代杂志说得,“不知疲倦”。
事实上,所产生的内容是如此的丰富,那些过去被视为核心竞争力的数据都不在视为商业机密,而是开放出来,希望有人能够帮助企业从中发掘出下一座金矿。
3G能...
也许3G/4G也许最重要的是对于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改变,特别是对于socinal network,或者诸如Second Lift之类属于我们的网络ID的营造。
网络生活已经是人们是一种生活形态,也许最终会发展到就会像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中间那样,成为人们除却日常生活以外的第二形态。
我个人的想法不如那些Fans的那样激进,仍然认为网络生活形态只是一种补充。
还有一个重要的,也特别有趣的是趋势是网络上的ID更加真实,很多人正在努力建立自己的网络声誉
而这样一个设备的到来也就会显得顺应潮流,时机也是再好不过。我们拥有了随时随地交互的可能,摆脱了PC和电缆的束缚。势必是对于网络ID的营造更加热衷。
结语
也许这是一个分水岭,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但是最重要的,最终用户想要的从来就不是你要给他的,而且用户想要的你最后还是要给他们。
星期六, 三月 31, 2007
星期五, 三月 30, 2007
[web2.0随想]Myspace,yahoo和谢文 VS 社会化网络和网络化生存
新闻集团,维亚康姆……
排着队的买家,多着呢。
现在Myspace的Alex排名好像已经是第二了,仅次于yahoo了。但是google,yahoo,Myspace的区别在哪里?google的search策略显然是抓住了一个”billion $”的市场,所以本质上我觉得google是一家media公司。
但是Myspace显然不太一样,而且Myspace的成功地基础是什么?前一段时间Myspace禁用Widget引起了轩然大波,看看这里
利益共享式的广告是MySpace等社会化媒体的盈利之道
还有早些时候的Youtube案例分析:Widget营销时代到来
我们可以看到Youtube的成功中间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利用Widget在Myspace上面,所以我想要看到Myspace的价值在什么地方,也就是所谓的social network的价值在什么地方。
Web Services的本质是什么?每一个个体(每个提供service的网站)对于本体(这个世界)的不同认识,怎么样才能做到网络化生存,或者说网络的AI如何实现,Matrix怎样才能到来。这些Web Services是必不可少的,要想让硅晶文明拥有对于和炭晶文明的高度,现在应该说是不太可能的,AI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这是令人失望的。所以还是需要炭晶的参与。利用人的力量来补充网络,正是这类Social network的最大价值之所在,当然这也是让social network更好为人服务。清楚一点说,Mashup反映的就是这种趋势,
当前互联网的汇聚(Mashup)和API趋势
Web 3.0: 当web网站成为web服务
Myspace也表达了这种趋势,人们到Myspace上来,也许最重要的目的是看看别人共享在Youtube上面的视频,flickr上面的photo,或者是del.icio.us上面的收藏,也许还有以后的Twitter上面的别人在做什么
所以social network的成功你不能够单单看一个Website做什么,也不能看它的盈利能力怎么样,social network的成功必然是Internet的成功,Myspace的做法是自私的,也不可能持久。虽然,不可否认,现在它的确占领一个不能再好的高地
Myspace这样的巨头将来必然需要把蛋糕在做大,然后再分钱给所有的contributer,因为其他人也许不像Youtube那么顺利,而且可以做到抛开Myspace。但是这个市场才刚刚起步,没有other player肯定蛋糕不会做大。
也许未来Ecosystem更有可能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虽然复杂,我们却只想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看。也许Myspace一家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expect,可能的情况是会有很多的中心,各色人等混迹于不同的网络阶层。这样也和真实世界的图景更加吻合。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回头来看看google yahoo Myspace的问题。Google抓住了search,(search本质是什么,毫无疑问代表了网络上的个人,改天有时间再讲这个)而且看起来地位无法撼动。Xunlei,哈哈,老流氓的作品。不考虑也罢。Social network整体毫无疑问可以和google抗衡,现在最大最成功也就是Myspace。那么yahoo呢?可以看作是两者的混合体,tag就是yahoo的基础,他正在做的事情就是社会化search,不过,这个事情的难度如此之大。以至于yahoo还没有发现下一座金矿。
也许,在我看来yahoo的那个“花生酱宣言”是失败,莫名奇妙的宣言。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谢文对yahoo中国的试图社区化的改造努力,也许yahoo的社区化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Alex排名第一,对于用户友好,不像google那么锋芒毕露。
因为search上google的优势如此明显,yahoo虽然还在跟进,同时甘于老二的位置。同时插手的领域如此之多,说是门户但是和中国的sina明显不一样。yahoo资源异常丰富,但是不知道如何整合。花生酱宣言明白无误地反映yahoo自身的真实状况。虽然我不知道yahoo要如何转型,也许谢文的社区化是一个方向。
谢文的思考对于我对social network,网络化生存的认识有着无可比拟的启发意义。超前太多通常都不是很好的事情。我也相信现在能够理解谢文的人不会很多。
星期四, 三月 29, 2007
[web2.0随想]我们不但要说,说出来还要有人听
昨天晚上我刚好和nifeng讨论了类似的话题,这种基于“人”的应用前景无量。每个人都有表达的需要,特别是这种sparkle
当然也许我们的想法更好。简单的说就是RSS reader client, 可以收集other blog的评论,然后做到以人为基础的聚类。
以前大家认为blog相对于门户就是一个进步了,体现了个人的意义,提供了micro-content,发挥了“uploading”的力量。但是维护一个blog是困难的,尤其是一个拥有“network reputation”的blog的成本和门槛是相当高的,口口声声“互联网的草根”的那些哥们姐们其实还是“网络精英”,怎么样使“世界变得更平”,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本来就是现在的一个趋势,体现对人的关怀,使个人的生活更加网络穴居化,用网络来展现更真实的personality
也许基于话题,热点的讨论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其实现在blog世界里面的同质化非常严重,采用良好的聚类算法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的social特性。而且每个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他的blog可能关注与几个方面,只是有所侧重的方面。但是表达的愿望永远存在。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有几个洞穴,同时还有大量存在的“心情日记”。怎样才能做到以“you”为中心。这个方案中应该可以做到。也就是说至少三重:第一话题热点,基于社会化的应用,social network,第二还是社会化的应用,你所关注的别人的blog,第三自然就是基于你自己的应用。只能说,花样不要太多!
另外Twitter表明客户端是需要的,尤其是和phone的Interface。这点我倒是没有考虑到。我们只是考虑http link和STMP services了
在另,其实现在这篇片语只字正是产生它的内在推动力,我希望拥有的服务,别人提供给我们的服务。
三:应该说这个sparkle也更接近于blog的本意,现在的blog变成了另一个世界。
Ref link:
Twitter引发博客圈争论:信息泛滥成最大问题
Thank very much for nifeng, without him, brainstorm will not success. So please give you comments.
星期三, 三月 28, 2007
[web2.0随想]Another Online Video Deal
在看到Youtube的时候我还在想,pplive, ppstream为什么不做这样的事?在google宣布以16.5亿买下Youtube的时候,我马上觉得已经结束了。Huge Beast来了,现在这个已经不会有任何机会了。Player已经变成了新老media巨头。
其实在没有正式上班以前,我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小的视频的流行程度。毫无疑问,这种现象早已经流行很久了,不过在Internet不那么流行,带宽不那么大的时候,是email实现了这种功能了。当然也包括photo,文字也有,相对来说就是比较少了。由此可见各种媒介对人的影响程度。
毫无疑问,从文字link广告之后,一定会出现图片广告,视频广告。而且这应该是下一个”billion $”的市场。
也许pplive的访问量还是非常高,用户的平均在线时间也很长,但是pplive们已经沦落为类似于在线听歌的工具,应该说大多数的用户都不是所谓的“优质客户”,和qq的情况类似,qq呢,还有个cooperation在里面,用户忠诚度还是要高很多的。这种客户是 所谓的墙头草,转换的代价低而且非常可能。不过如果能做到qq那样,显然也还略有前途。
下一步怎么办,和市场的领先者合作,显然是一个最后的策略。
web->desktop
Desktop->web这应该使一个趋势,
在我看来,Youtube还少一个client(虽然说是Flash player)。高度符合定制需求的,可惜pplive,ppstream这种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进入的门槛也不高。也许能像douban那样一直为客户考虑才是应对之道,当然这是WEB2.0的本质所在。
还有一个可能的策略是作为CDN分发内容,可惜BT和emule已经非常好了,而且看起来BT似乎已经被招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