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二月 29, 2008

[读书]阅读的乐趣--其一

按:这篇文章转自我的live spaces,本来只想作为心情日记用的,也不想有交叉。还是忍不住放上来。

记得很久以前,也就是很小的时候,ld就告诉过我,王国维的方法叫做互证。从其他的材料,比如诗歌,新出土的文物,其他民族的史料记载,特别中亚的一些过去我们称作“西域”的地方的史料。更准确地说,这种方法叫“文史互证”,而且这种方法也是陈寅恪的方法。
翻了点旧账,主要的意思呢是因为最近在阅读的体验中,发现类似“互证”的文本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的确在不相干领域中的书提到差不多的东西是最可信的,或者有的时候你会了解它的理由,很多东西不是你想得那样
  • 譬如我以前提到的“金色降落伞”,在“华尔街史”以及其他很多书籍当中,都当做是华尔街fb堕落,权欲薰天高管们搞出来的东西,虽然很疑惑这么明显的有缺陷的机制的存在。但是在“门口的野蛮人”一书当中,我知道了这是在恶意兼并的背景下,为了防止公司被收购而加的限制,基本上这种东西设计者的意图是不希望它实现的
  • 再比如,在“美国宪政历程”当中提到一些大法官,其中有个沃伦,基本上学养深厚,道德高尚,推动了民权运动。但是书中只是隐约提到了他和尼克松的交恶。再看“硬球”中提到尼克松在竞选加州参议员的时候,巧妙的用卑鄙的但是有效的手段,利用了当时的州长沃伦先生,就得到了比以前阅读时更加鲜明地映像,不难明白两者不光是在信念上不一样,在本质上两者也都是不一样的。不过,沃伦是州长,上网查了一下,还曾经是副总统候选人,也就是说,是政治人物
  • 另外,在昨天看“泡沫,从股市到楼市的繁荣幻象”的时候,在提到泡沫的根源,在检讨新古典主义理性自由人的假设的时候,提到了行为经济学对人的影响作用的时候,提到了两位以色列的经济学家,卡内曼和特沃斯基,关键是他们在2002年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aha,心理帐户,这不是一个老兄推荐我看得一本书里面的内容么,当时推荐的时候他说,理财书籍,这些错误我们都会犯,在我们一不注意的时候,虽然道理比较简单,当时因为是理财,我还不以为意,只是大概翻了翻。hehe,看来有时间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半斤非八两”,不过在这本书中,理论的名字叫“心理经济学”。而根据wikipedia的结果,该理论的名字叫“展望理论
  • 再有,稍微扩展一点,昨天在yeeyan上看到了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aha,这几天我刚好也在看“社会心理学”。已经介绍的那几个实验我基本上在书中我都看到了,怎么说呢?书中介绍的试验没有那么详细,也不如yeeyan上的煽情有趣,但是书上的知识却是系统全面,从方法论开始讲起,实验的结果也有相互参照。不看书的话,我得感觉是很容易就会被诸如“tipping point”或者“blink”或者yeeyan上的这种文章吸引,认为自己找到一个新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但是,我自己现在的感觉是心理学也是一种科学,建立在实验的,归纳法基础之上,也有很严密的逻辑,但是比较起自然科学来,用公式表达的理论来,应该被称作为“软性科学”,我自己还是更愿意“信仰科学”
  • 说到“blink”,我又想起了“社会心理学”,其实只要你读了前两掌,blink中的那些内容你就不会感到那么新奇了。心理学就讲潜意识,不光是心里潜意识还有感知潜意识,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绝对比我们认为自己感知到的要多得多,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本领。不过,从这个角度,计算机视觉应该怎么往下走呢?
  • 最后在举一个例子,在看“蓝海战略”和“魔鬼经济学”的时候,两本书当中都提到了纽约市的在90年代的犯罪率下降的例子。不过兰海战略是从“破窗理论”出发的,论证了市长朱利安和警察局长的突出作用,最终支持了自己的蓝海的观点。(似乎tipping point也提到了类似的话,不过这次是想说明“破窗理论”多么有用),不过在魔鬼经济学却从统计学的角度,从婴儿出生率的角度,从社会大背景的角度说这只不过是自然现象,而不是什么人力所为。aha,相同的例子,却被用来说明两者相反的理论,这个就不需要我引申什么了吧?
不知道各位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和类似阅读的乐趣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