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nternet用户中赚钱
工作了才发现,我们不仅是社会人,而且是经济人,最近一段时间对华尔街的历史和故事很感兴趣,看了几本书。恰巧yeeyan上面有这样的文章:巴菲特的一次演讲系列,其中第三篇提到了巴菲特喜欢的企业类型,很奇怪的巴菲特对高科技不感冒,并且对互联网企业进行了无情的嘲笑,甚至对Bill Gates表示了同情。巴菲特认为最好的企业是一下就能够让你明白它是怎么赚钱。无独有偶,很多投资领域的老手都有类似的看法。特别是在2002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是巨大的,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是笑柄。还记得上次说到互联网企业是“预备 开火 瞄准”。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也许对于巴菲特这样的一个所谓的价值投资者,长线投资者来说,风险实在是太大了。但是自从美国的制造业优势被日本赶上,克林顿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来,股市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也许就是多了高科技股和互联网股。那么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呢?
传统的诸如IBM号称已近成功转型,但是只要你和IBM做过生意,你就会发现IBM仍然是个硬件制造商,利用硬件来卖软件和服务,再加上以前积累的遗留系统的优势。IBM还算活的滋润,特别的是IBM卖掉了PC部门,不再面向最终用户,而是只面向企业用户。在来看看HP,宣称要卖打印服务,转而买消耗品。连Cisco也WEB2.0了,但是只要你仔细琢磨。这些企业都不是面向互联网草根的,而且基本山都还有制造业作为支撑。
那么再来看看面向草根的互联网企业,不论是ebay还是Amzon,都是以实业为基础。而google和yahoo则可以称为new media,上一节业已讨论。
想起来谢文说赚互联网用户的钱真难。仔细一想,巴菲特说的也不乏道理。Pay Per Click的模式的确很好理解。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用户掏钱,在互联网上?
google,搅局者?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一点应该已无异议。毕竟Internet的历史不过40年不到,真正普及也才刚刚15年。在这一点上,也许巴菲特恰恰是错误的,按照价值投资的理念,现在应该是最好的进入时机(BTW:我并不懂得投资,这里只是照我个人的理解来说),当然这是在这个企业能够赚钱的基础之上来说,盈利或者说商业模式是个大问题。
似乎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最基本的有两条,一条是广告,这个已经证实了Billion$的生意,google现在不要太hi;另一条是向用户收费,服务费。这个似乎就不那么灵光了。从最早的email到如今的BSP,能收到服务费实在是不多。
那么是为什么呢?由gmail发轫,google的一系列做法表达了google的野心,病毒式营销,不再只关注于seach,高调进入最终用户市场。从技术角度说,Ajax,邮箱的tag,还有简洁明了的设计风格。但是现在看起来,gmail似乎并不是为了竞争对手,而是拿gmail作为google ID,为后来一系列的服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基础。(gmail真的是一个伟大的产品)
自此以后,google仿佛是不知疲倦的四处出击,为满足内部那些geek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成为了他们的手中的玩具。同时,由于google的商业模式如此之好,手握金矿,完全可以不必指望其他的收入。终于引发上一代霸主yahoo,随后是另一个top player,microsoft的加入,使得演变成一场互联网时代的三国混战。直至今日,google更是四面树敌,ebay,维亚康姆都是劲敌。正面战场更是加入了Myspace/News Corp.这个强悍的对手。
虽然如此竞争对于用户来说,得到了很多的实惠。但是过度竞争的恶果也开始显现,抛开yahoo和M$不谈,google自己也承认战线过长,而且终于关闭了首个服务。而对于其他中小player来说,更是灭顶之灾,毫无疑问,用户的口味变了,他们也不会出钱了。不管你能够拿出多么cool的web services,千万不能提收钱。在这个技术更迭迅速的年代,技术的模仿的门槛也很低。最好,最cool的公司,从del.icio.us到flickr Youtube,skype基本上都是以被收购为最好的退出机制。当然Myspace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剩余的如digg,ning虽然cool,但是都有巴菲特说的毛病,我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可是问题是一切才刚刚开始啊,连google也是在2004年以后才风光的。真的是令人难以理解。
Myspace vs. FaceBook
在听说myspace被收购的时候,是在谢文第一次曝光于公众的,他研究的恰好是社区。那是我只是奇怪Myspace怎么可以卖那么多钱,一定是烧钱的继续,News集团,从来是不是Tech player,凭什么也进来了?一定是个冤大头。现在看起来,才知道Myspace卖得实在是太便宜了,默多克捡了大便宜。毫无疑问,我个人坚信网络化穴居的未来Internet System。Myspace禁用widget的事件显然不得人心。因为我相信myspace的成功也是Internet的成功,也是其他提供widget的web2.0的site的成功。
这不,facebook昨天开放了其核心架构。facebook是Social Network里面的老二。这是在十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好像有人把它称作“第二版”效应,也许我们可以把它套在后发优势里面。yahoo是首先做到有影响的web search,google却是这个领域的领先者,M$就不必说了,向来如此。Myspae是SN的领域现在的老大,Facebook表现出来的进取心和眼光,一定会给格局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变化。也许正像keso说的
在这样一个高速成长的市场上,用过去的市场份额去评估战胜者的辉煌,用倒立去证明赢家的神性,说实在的,是彻头彻尾的误导。而从facebook当时拒绝yahoo的时候,就可以看出facebook的眼光和魄力,君不见,那些被google,yahoo收购以后就风光难在,第一是由于player就那几个,投靠谁都会得罪其他所有人。不如中立,倒向谁都是重要力量。其次是由于集团战略方向太多,资源不再能保证,同时也要符合集团利益,往往就丧失了创造力。
说实在的,google在这个问题上实在是个搅局者,google真是太有钱了。反倒是yahoo一直保持着Web2.0的特色,只是技术能力有限,最重要是没钱养那么多的人。也许是出身不同吧,yahoo就是做Web出身的,google却是以seach起家的。也许yahoo真的应该向谢文建议的那样,全面转型社区。杨致远真是......说到底还是利益牵涉太多巴,不好太冒进。
结语
FaceBook虽然可以开放门户,也许我们还是看不到Facebook可以怎么赚钱。我个人觉得在虚拟化的基础之上,向最终用户收费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用户为什么会出钱,什么时候会出钱?伴随着从2004年以来的这群用户有了消费能力的时候,太老的人已经不能理解这种玩意了,geek数量终究不会太多。也许还需要各5~10年。虽然网络的速度始终不减,人的自然生长过程却是缓慢的。Web2.0本来是就是对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就我个人而言,我已经不能放弃我在Internet上面留下的痕迹了,不过从周围的人身上我还是甚少见到。这种分散的痕迹最终会汇集到一点,Myspace,facebook,SN
如果我猜猜想不错的话,facebook/SN应该会采用类似于google的Adwords的利益均沾原则。不过时间应该是漫长的,就看widget能不能挺到赚钱的那一天了。
一切真的才刚刚开始......
2 条评论:
sg,没有comments的blog可不行啊
只是一个痕迹罢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