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了多样性,多样性不仅在于提供了选择的多种可能性,还在于有时候它能提供的选择是你可能连想都没有想到过。比如,这次我的同学(路子,你在他乡还好吗?)在我这里住了一段时间,正是在他的带领之下,我知道天津卫视的《津夜有戏》(这一段时间我的晚上娱乐节目就是回看),也开始了解郭德纲更多。
------------------------------------------------------------------
开始是觉得郭德纲这个人说话别人占不着便宜,与人沟通的效果既好也舒服。于是就从iTunes上找podcast,找到了曲艺电台和水兽podcast,慢慢地就听了一些郭德纲的相声,其中单口相声颇为值得注意,说是相声,其实是评书,我本以为相声都应当是很可乐的,虽然从效果上来说,郭德纲讲的的确既有趣,不过,有些故事从本身来说,并不是什么滑稽的事情。很多都是类似三言二拍之类的道德劝喻乃至聊斋之类的讽刺现实的故事,比如《白小平上坟》,讲的是“明明是人却偏要装作鬼”奇闻,一个类似白毛女的故事,虽说发生在民国年间,但是把时代情节稍微改改,大致都不错。再比如《双槐树》,说的就是“连理枝”的凄凉的爱情故事了,父亲因为女儿未婚先孕就把女儿杀掉了,情人自然也是伤心至死。
不过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讲的旧社会里面一些所谓“江湖险恶”的轶闻,比如《蜂麻燕雀》讲的就是旧社会坑蒙拐骗的四种大生意,很有意思。
- 蜂/风呢,就是一大群人有组织有计划去骗人,讲的例子就是一群人扮演李鸿章的老头子去的宛平县的知县。
- 麻/马呢,就是一个人做的生意,单枪匹马,例子是一个老道,假冒化缘的老道,要5000两纹银。但是不吃不喝,也不走,假冒神仙的,没想到被讹诈的人原来是同行。
- 燕/艳,就是以色骗人,例子是迷魂药,迷倒一个富家子,扒光了所有东西。
- 雀/缺,这种最厉害,也是一大群人,专门找赶考的学子,同时一个实缺,上任之前死了,找这个学子代替到任上搜刮民脂民膏,最后弄死这个学子,卷钱而走。
还比如上面提到的双槐树,里面的老爷子出生是个“须子”,也就是混混。里面就讲到了过去的混混是怎么混江湖的,比如“吃粮库”的,还有“跳宝局”“跳宝案子的”,也就是给开赌场的,那真是厉害,过去的流氓真是够狠够硬,干得真是刀头上舔血的营生,头别在裤带上的勾当。
-------------------------------------------------------------------------------
不过,随着我听的越来越多的,我一个越来越强烈的念头也就是郭德纲本人其实也就好像是从那个背景中走出来的人,江湖习气很浓,讲义气,重感情,但是呢又有点不要脸无赖的意思(这里都是中性词的意思)。郭德纲自己也说过,也挨过打,也受过白眼,15年了,总算是慢慢慢慢的熬出来了。
端午节的《津夜有戏》的特别节目就是德云社15周年表演开始的,给观众展示了德云社一些个台前幕后的故事。看着郭德纲带着一群哥们徒子徒孙们,给我个人的感觉哪是表演团体啊,就是一个社团帮会,新中国成立了60年,原本这些旧社会江湖本以为消弭殆尽,没想到这种文化上的韧性极强,稍微太平盛世一点,这些东西就全又跑出来了。
不过,帮会或者说秘密社团的势力有来已久,比如孙中山得到这些帮会的帮助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不过从徐中约先生的中国近现代史当中也说到,比如太平天国,一开始很得到些这些人的力量,西征军胡以晃和北伐军林凤祥本来会党众人,所以后来也没有得到太多支援。虽然没有明说,似乎有打击异己的意思。而从这里我有很惊异得知道原来gcd起家的时候也有这些社团的身影。
但是1949年后,整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社会结构在大陆几乎消失了,而台湾次之,香港最盛,所以香港的市井文化其实是很盛的(金庸,星爷,甚或王晶都只有香港这个地方才能产生),有这样一部电影《上海皇帝》讲的就是上海滩的大流氓杜月笙的发家史,也很有意思,这里就来说道说道。
这部电影虽说是虚构,但是有些细节却又极其细致入微。电影里面杜老大是怎么发家的呢?前面刚说过“跳宝局”,电影里的安排就是杜就是跳黄金荣老大的“宝案子”而得到黄的老婆大阿姐的赏识。这当然是虚构,但也说明导演麦当雄对这些道道极为熟悉,甚至可以说是赏识,念念不忘。
还有杜月笙既然是在江湖上混的,国民党他帮,和戴笠的那段关系虽说接近演绎,但是大致不差。gcd他照样帮忙,只要是求到他都要“刀切豆腐两面光”。后来他援助飞机,淞沪会战发动弟子抗日,不和日本人合作,这些都是有事实可查的。抗战胜利后,竞选上海市议长,到手后迫于压力,又不得不辞职。到最后客死香港,死的时候又叫女儿把所有的欠条烧掉,留下的家产也极少,都可见过去流氓大亨做人的样子。
不过这部电影还讲到了这种传统社团和现在党团(国民党,gcd)组织之间的区别和互动。开始时候,好像都差不多,当时政党是有这坚定信念和目标的,随着政党掌权之后,动用国家机器和行政力量之后,这种社团就显得格格不入起来,而生存活动空间也就越来越小。比如我们从教科书上都知道,27年的“四·一二”事件,是蒋介石背叛革命的开始,上海青帮流氓三大亨充当打手,但是从电影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杜等人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想取人性命。另外,从徐中约先生讲述的“宁汉合流”的另一个版本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些事情的起因都在于俄罗斯,或者说共产国际。
-------------------------------------------------------------------------
前面絮絮叨叨的说了一大堆,好像这篇小文字的中心意思好像还不是很明确,下面就来稍微解释一下。
前面说到的“须子”,“混混”,“流氓”“大亨”,在史记里面称为“贩夫走卒,买浆屠狗者流”“鸡鸣狗盗之辈”,水浒里面则是“青皮”,相信日常生活中这类人我们都不陌生,总能对上几个号。余英时先生有一篇讲太祖的雄文打天下的光棍里面把这些人归纳成两类人,城市里的边缘人和农村里的边缘人,总结的非常好。也就是说,这些人不算老实忠厚的人。言辞之中颇有贬抑的意思。我因为和余先生成长的年代不一样,虽然大体上赞同余先生的,但是我个人要稍微中性一点(也许余先生本省就很中性)。
前几天看到了一个所谓的“女特务”的故事,颇有感慨,其中更是听到了这首赵丹演唱的《春天里》,很好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